以“中山大學”命名的海洋科考船正式下水
2020-08-29 07:55:53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愿你承續并光大中山大學永恒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復同意中山大學在“十三五”期間新建一艘60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該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據介紹,此次下水后“中山大學”號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中山大學”號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整個船體線型優美、高大威武。據介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航速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里,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研究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介紹,“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具備科學考察和人才培養的雙平臺功能。它配備了大量先進科考儀器和科考操控支撐設備,建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能滿足樣品處理、檢測分析和數據處理的各類實驗室,船舶平臺的綜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型“移動實驗室”。

據該船總建造師、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張文龍介紹,“中山大學”號的科考作業實驗空間大,而且可擴展性強。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實驗室,艉甲板作業面積超過610平方米,可搭載十多個移動集裝箱式實驗功能模塊,大大提高船舶的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該船還擁有直升機熱降平臺,可有效提高人員輸送和物資轉運能力,并可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從三維空間上大大擴展本船科考觀測的范圍。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吳剛說,該船在國內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轉低噪聲推進器、首次采用輪緣永磁側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中山大學”號非常注重綠色環保性能,滿足最新國際排放要求,并將取得中國船級社Clean標志,確保對大氣環境、水體等科考調查的影響降至最低。

“中山大學”號能如期命名下水來之不易,今年以來暴發的疫情給科考實習船建造帶來了多重困難。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儀式上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船東、船廠、船檢、監理、設計等單位密切配合、精誠合作、攻堅克難,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科考實習船建造工作,每個團隊展現出了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和水平。

自20世紀20年代起,中山大學就在我國南海開展海洋科考。1928年,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就是由中山大學的朱庭祜和朱翙聲兩位教授完成的。20世紀60年代,中山大學還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開啟了國內外海洋藥物研究的新局面。

“舟楫為輿馬,巨?;母?。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動科研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與國內外優秀海洋科學家交流與合作,是歷代中大人從不懈怠的海洋夢想。”陳春聲說。

參加下水命名活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表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體現了這所大學對國家海洋戰略、對人類經略海洋的深刻認識以及堅毅決心,也必將為國家了解海洋、發展海洋、守護海洋發揮重要作用。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