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人們刻苦讀書,依舊能改變命運,但教育追求的只是“黃金屋”嗎?最近有報道稱,在廣東高州市,高考文理科狀元各被獎勵一套商品房,面積約88平方米,據房產公司介紹,每套價值80萬左右。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則獎勵5萬現金和20萬元購房券,他們的授課老師同時獲得5萬元獎勵。此外,部分優秀高考學子、小學初中等優秀學子均有獎勵。當地教育局表示,該獎勵是企業行為,并非教育局所為。
高考狀元獲獎商品房,“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謂成真。有人質疑,當地這樣做,是否違背教育部嚴禁炒作中高考狀元的規定?
教育部在中小學開學招生入學通知等多個文件中,均強調嚴禁宣傳中高考狀元、升學率,而各級教育系統也在迅速貫徹落實。比如在地方宣傳中,只公告文理科最高分,許多來自教育系統的獎勵也不再有。不過教育系統外,來自社會企業、愛心人士的獎勵依舊存在。而企業獎勵學生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卻并未違反規定。
在媒體報道中,常有優秀考生奮發向上的事跡,他們的正能量可以對社會產生示范效應,來自社會的獎勵,同樣可以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尤其是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在得到媒體關注后,也能受到更多來自社會的資助。比如今年媒體關注的“高考超一本線132分”陜西漢中考生,就獲得了社會愛心援助。這些資助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學生得到幫助后,也會在學業有成后回報社會。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的付出,也激勵全社會關注貧寒學子的生活境況,展現出社會對教育的支持與關懷。
不過獎勵狀元商品房即便沒有違規之處,但也存在隱憂。教育部嚴禁宣傳中高考狀元,目的是淡化應試焦慮,讓學校更貼近教育初衷,強調去功利化傾向。或許當地的做法并未觸碰禁區,但比照教育導向,獎勵商品房的做法照樣會散射進地方教育觀念中,更容易動搖當地教育實踐。獎勵針對的狀元、各階段優秀學生,可能加劇當地學校的“掐尖”競爭,而那些培養出更多優秀學生的學校,也會成為眾多家長擇校的首選,最終可能違背教育部降溫教育競賽、淡化狀元情結的初衷,使教育平添功利色彩。
今年,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的鐘芳蓉,讓考古討論“出圈”。有媒體報道,她過了一個“不寧靜的夏天”,有房地產公司請她拍視頻,原本承諾買房5折優惠,最后卻成8折,其視頻也被添上“入駐狀元樓”字眼。顯然,樸素的鐘芳蓉是被所謂的“營銷”欺騙了。近些年,之所以淡化狀元宣傳,也是避免給狀元本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給他們以平常心和寧靜生活。
高州市的房地產公司在頒給狀元的牌匾上,把所在樓棟命名為“狀元府”,甚至還標注上幾棟幾戶,房號也是吉利的“606”。試想,如此公布商品房號,如果狀元家庭入住,是否會有人頻繁上門,請教狀元經驗?住戶隱私如何保障?另外,給樓盤起名為“狀元府”,究竟是獎勵高分學子,還是讓狀元家庭住進來,以成全“狀元府”之名?那些中小學的優秀生被授獎的視頻照片,是否會被打包,為樓盤營銷“背書”?從效果看,用300萬的獎勵投入成全“狀元府”名頭,比投發廣告要“劃算”得多,也足以說服一些崇拜狀元的人前來置業。
教育并非不能與金錢掛鉤,只有充分而持續的物質投入,方可推動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但教育又應避免物質迷戀,陷入金錢陷阱。日常教育若太注重金錢,不免使教育變得功利短視,而教育評價若以金錢衡量,也會窄化教育的多元價值。過于推崇狀元,將破壞教育公平。當社會將更多目光、資源投給狀元,那么離有教無類也就遠了。
最后善意提醒一句,對那些冠以“狀元樓”稱號的樓盤,如果交通便利、戶型不錯,符合買房安居務實原則,大家倒可考慮。如果僅僅是想買房子沾“狀元”光,那大可不必。畢竟,狀元已去名校就讀,現在也不住進去,之前更非住這里。如果幻想太多,房子買貴了不說,孩子學業也不一定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