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區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要斬斷貧困地區貧困的代際傳遞和返貧返困,教育扶貧是最直接的途徑。
為此,國家教育部盡銳出戰,從教育部直屬機構或高校選派一批又一批優秀干部駐扎滇西,精準“牽線搭橋”,各高校將優勢教育資源注入各個貧困縣,一點一滴改變著滇西貧困縣的教育面貌。
更重要的是,當地著力于長期發展,脫貧中學習脫貧、防止返貧,收獲了順利脫貧、持續脫貧、斬斷返貧鏈條的智慧密碼:
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智力幫扶一直是教育部各參與幫扶單位的優勢所在。滇西貧困地區著力于長期發展,堅持“請進來教”和“送出去學”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干部到校培訓、教師掛職研修、定期講座等活動,為強化教育行政管理,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教學能力創造了平臺。
加速貧困地區教育改革。以東部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情況為參照,結合滇西貧困地區實情,當地積極科學編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其他專項工作方案等,為地方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指明方向,緩解地方教育矛盾、化解教育突出問題,順利實現教育減貧不返貧,提供了科學指導。
優化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在各高校策劃配合支持下,滇西各地政府堅定推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落實教育重點項目建設等,持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內城鄉之間、校際間差距,推動了各地教育持續公平有質量的發展。
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經教育部和高校掛職干部的指導,各貧困縣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三保障”之一,積極推動部門聯動,利用控輟保學的“黃金時間段”,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建立控輟保學預警機制,全力破解各類輟學難題,確保義務教育“一個不能少”,從而奠定全員素質良好持續發展的基礎。
激活教育扶貧以外的扶貧路徑。抓住千載難逢的教育扶貧機會,滇西各地主動引導各援助院校的優勢專業、高校附屬醫院及其校友力量進入滇西貧困地區,參與當地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在招商引資、文化旅游等各項事業中爭取合作機會、吸納切實幫助,實現“造血與輸血”并重的良好局面,培厚了當地教育減貧不返貧的底氣和能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滇西各地教育扶貧成效顯著,教育減貧不返貧的長期條件已經具備,順利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驗收。
(作者:劉燕,系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教育體育局干部、中教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