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徐州向鎮街下沉事業編制兩千余名
2020-09-17 14:39:51 來源:徐州日報
1
聽新聞

加快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今年5月18日,我市全面啟動鎮級層面機構改革工作。

徐州作為全省7個改革試點市之一,以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為主抓手,以構建簡約高效基層治理體制為總目標,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徐州路徑”“徐州方案”。

市委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此次改革突出問題導向,重塑基層治理架構,讓鎮(街)成為合法的權力實施主體。

記者注意到,此輪改革,圍繞鄉鎮(街道)“車大馬小”“身大衣小”等問題,按照重心下移、權責一致和按需下放的原則,將面廣量大、基層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200余項審批服務執法權限賦予鄉鎮(街道),依法明確鄉鎮(街道)為權力實施主體。突出城市管理、堅持問題導向,將基層急需且有能力承接的權限依法下放。目前所有縣(市)區鎮(街道)《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方案》已按規定程序全部報省審批,《鎮(街道)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賦權目錄》已全部印發。

圍繞“任意攤派”“屬地管理”等問題,在依法賦權的基礎上,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鎮(街)責任清單、權力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職責準入清單(縣鎮職責邊界清單)、村級便民服務點受理民生服務清單、縣鎮跨部門信息共享清單等“6張清單”編制工作,同時實行清單動態管理,優化審批服務流程,防止權力行使中的越位、缺位、錯位行為,確保權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監督。目前全市11個試點鎮(街道)“6張清單”編制已經完成,并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開,月底之前對外公布實施。

此次改革統籌考慮地域范圍、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等因素,鎮(街)一般設置7個職能機構,最多不得超過9個,嚴格控制掛牌機構設置,鎮(街道)承擔的全部職責明確到具體職能機構。整合基層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責,組建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公安、民政、人社、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縣級部門設在鎮(街道)的服務窗口和供水、供電、供氣等民生服務窗口全部進駐為民服務中心,納入統一管理,實現“審批服務一窗口”。整合現有站所、分局執法力量,組建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實現“綜合執法一隊伍”。整合鎮(街)指揮調度職能,組建綜合指揮中心,實現“指揮調度一中心”。

●實施“資源+”工程

讓基層有人干事

基層人力短板一直是困擾基層工作的重點難點。此次改革通過整合現有力量、下沉縣級力量、激活干事動力,多措并舉補齊基層人力短板。

據介紹,經市委深改委同意,市縣(區)兩級共向鎮街下放2099名全額事業編制,專項用于加強基層審批執法服務和安全生產等一線力量。其中根據平均每個鎮(街)各下沉10個編制的標準,市縣兩級按1︰1的配套比例共統籌下沉事業編制1570名。在此基礎上,各縣區又另行從縣級編制中下沉529名,我市編制資源下沉總量居全省第一。同時加強編制使用精細化管理,結合人口、面積及經濟發展水平等相關指標,細化下調增量編制分配口徑,向高質量發展考核排名靠前且改革評估指標成效明顯的鄉鎮(街道)予以傾斜。今年以來鎮(街道)新招考行政事業人員近200名。

市委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革賦予了鎮(街)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允許其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工作統一管理。

除中央、省委明確要求實行派駐體制的機構外,縣級部門設在鎮(街)的機構一律實行屬地管理。繼續實行派駐體制的,除人員編制關系不變外,工作關系、組織關系、日常考核由鄉鎮(街道)統一管理、統一調配,派出部門安排工作需提前告知鄉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任免必須事先征求所在鎮(街)黨(工)委意見。明確上級機關借調鎮(街)工作人員必須征得鎮(街)同意,報組織部門批準并明確借調時間,原則上每年不超過3個月。改革還要求合理劃分縣鎮(街)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由上級政府承擔的支出責任不得轉移鎮(街)承擔。

●實施“能力+”工程

讓基層干成事

讓基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這是此次改革的焦點。市委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改革將積極構建優化高效的縣鎮溝通協調機制,讓鄉鎮(街道)對轄區事務說了能算、定了能干。

據介紹,通過建立市縣鎮(街)統一協調的綜合指揮平臺,以黨建為引領,實現在審批服務、綜合執法、網絡治理等重點領域,將綜合指揮的“觸角”下沉至鎮(街),將上級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要求“直通”基層。目前各鎮街綜合指揮平臺已全部啟動建設,大部分平臺建設已進入場景模塊設計和大數據歸集完善工作,縣區級綜合指揮平臺正穩步推開試點。市級綜合指揮平臺的社會治理板塊已投入使用。平臺建設同時,此次改革還強化鎮(街)對轄區事務的統籌協調權。依托綜合指揮平臺,通過建立雙向考核制度、健全信息員對接機制,建立與上級職能部門“點對點”的業務無縫銜接機制,實現鎮(街)在屬地管理職責履行過程中的統一指揮協調。

改革還明確要求,縣級部門向鄉鎮(街道)交辦事項需書面征求鄉鎮(街道)意見,并報縣級黨委政府批準。同時,必須給予對應經費、人才、技術保障,并通過現場培訓、網絡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大指導培訓力度。依托綜合指揮平臺,建立縣、鎮(街)工作協調聯動機制,積極探索“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

該負責人說,下一步,我市將狠抓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進一步加大督導力度,推動各地切實承擔起改革主體責任,在編制資源下沉、相關機構設置等方面向改革成效明顯的縣(市)區傾斜。(魏寧通訊員郭劍張文靜)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