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川渝兩地高教資源豐富,要搶抓機遇,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為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更具基礎性、持續性的動力源泉,使高等教育成為推動雙城經濟圈發展的引擎。
共創學校聯盟。成渝兩地教育主管部門要牽頭組建協調機構,研究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規劃,完善溝通機制,作出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協同推進。一要抱團爭取政策支持。教育部正以“四點一線一面”戰略布局為抓手謀劃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戰略,該計劃擬打造西北、西南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支點,推進高校集群發展,推進完善質量導向的支持機制,建立健全部際協調機制和區域高等教育發展聯席機制等。基于此,成渝兩地要充分利用新的振興計劃契機,聯合聯動向教育部申請,通過申辦高等教育創新示范區,發揮川渝地區高校在西部地區的示范引領作用。二要深化落實共建協議。教育部去年分別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共同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協議、與四川省簽訂共建四川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協議,但協議內容的落實還需要推動。川渝兩地主管部門應當聯合向教育部表達訴求,深化落實共建協議,提升兩地高校整體辦學實力和水平。三要積極推進聯動聯盟。聯盟高校打通校際壁壘和邊界,開放發展,拓展教育資源,把教育資源轉化為辦學優勢。以地域聯盟的高校,無論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都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川渝兩地也要推動聯動聯盟,共建高校聯盟,共享教育資源。
共建學科集群。一要協力強化學科引領。除綜合大學外,我市西南政法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的特色專業在全國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影響力,而四川的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具有特色和優勢。要積極扶持,在新一輪“雙一流”評選中,支持具備條件的學科進入全國一流學科。同時,川渝兩地教育主管部門牽頭,支持行業特色院校發起倡議,加大投入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建設的資源,形成川渝兩地特色學科專業聯盟,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二要協作開展專業申報。精準對接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并著力推動高校間、校企間以及科研院所間的交流合作,聚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專業結構,切實為跨區域跨學校聯合申報新興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創造必要的條件。通過成立若干面向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重大社會問題的跨專業、院系、院校研究機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地域特點的學科專業集群。三要協同搭建育人平臺。川渝兩地高校文理醫工學科都具有比較優勢,但具體到專業領域則各有差異。通過建設在線開放課程,使兩地高校學生可以選修互學。同時,兩地高校在學生保研、高考招生等方面相互合作,高起點高標準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共享學者智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建設的加快,加大了成渝雙方在人才集聚和發展上的合作力度,實現了兩地人才資源優勢互補。一是聘用方式多樣化。推動成渝兩地高校師資實現互聘,尤其應當加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探索建立若干學科(人才)特區,實施相對靈活的用人機制。通過改進科研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釋放最大范圍的人才激勵因子,以“切一刀”的方式給予傾斜,而不是“一刀切”加以束縛。二是薪酬待遇精細化。在現行高校薪酬體系中,將科研薪酬全部納入績效范疇的做法,不利于調動廣大科技人才的積極性。改革教師薪酬管理機制,建立按業績定酬、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增強薪酬績效激勵的導向作用。三是服務人才具體化。通過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共享學者智慧的良好局面。近年來,各地紛紛亮招搶奪人才。如,四川省出臺的《加快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人才一體化發展十條措施》,深圳市頒布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等吸附高端人才,免除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的做法值得借鑒。
共謀學術研究。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價值體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倒逼理論研究創新與成果轉化,需要加大有效服務黨中央、國務院、地方黨委政府決策的力度,推動研究成果加速轉化。一是加強高端智庫建設。在高端智庫建設方面,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均為國家智庫培育單位。因此,要在共建基礎上,加大對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國家智庫培育單位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大重點項目投入。有的重大攻關項目可以直接委托,吸引國內外,尤其是成渝兩地專家針對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研究。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圍繞雙城經濟圈建設設置專項。三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川渝兩地高校要在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要支持共建一批高精尖研究中心和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心。以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為重點,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項目落地落實,成果轉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