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高地到教育人才高地,打破成長的天花板
2020-09-25 15:14:24 來源:教師報
1
聽新聞

6年前,崔德麗被評為湖北省特級教師,成為全縣同時擁有“襄陽市隆中名師”和“湖北省特級教師”頭銜的第一人。

今年6月18日,崔德麗又從襄陽市人民政府領導手中接過一項新的榮譽——“襄派教育家”。

崔德麗是湖北省襄陽市??悼h黃堡鎮中心學校的一名英語教師。堅守鄉村教育講臺37年的崔德麗,除了讓山區孩子英語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有效外,她還試圖點燃孩子看世界的夢想。她常給孩子說:“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世界那么大,我拿什么去看看”。崔德麗之所以常講這兩句話,是想讓孩子知道,只有掌握知識、有一定本領才能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才能改變他們的人生。

6月18日這一天,像崔德麗一樣獲得這項榮譽的還有襄陽四中校長李靜等40名長期深耕本土教育,在教學、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獨特風格,并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在職在崗教育工作者。

崔德麗是當天頒獎儀式上的4位發言代表之一,她說:“‘襄派教育家’這個稱號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我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做名副其實的‘襄派教育家’。”

“成為‘襄派教育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過去成為特級教師,成為名校長后似乎就觸摸到了成長的天花板。‘襄派教育家’就是要突破這個天花板。”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程敬榮說。

襄陽教育何以旗幟鮮明地亮出“襄派教育家”這一稱號?“襄派教育家”又具有什么樣的特質?這可能是許多人第一次看到“襄派教育家”這一稱號時都會產生的疑問。

從教育高地到教育人才高地

在湖北教育界,襄陽早已成為一方教育高地。這可以從10年來襄陽基礎教育一路飆升的高考成績找到印證。

毋庸置疑,高考成績是反映襄陽基礎教育綜合實力的“硬指標”。但襄陽基礎教育之所以風生水起卻是機制創新實現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結果。正是均衡發展的基礎教育,造就了襄陽高中教育的“金字塔”式結構。

“談到襄陽教育,除了顯著的教育教學質量以外,還可以談什么?襄陽教育還有什么?”程敬榮坦言,“我一直認為,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家型校長、教師,才是襄陽教育最大的財富。”

“襄陽有6萬多名教師,可為何總感到一時又說不出多少教育名家呢?”

“一方面,我們把教育家的標準定得太高、太嚴;另一方面,我們對優秀教師育人思想經驗的總結、提煉、宣傳不夠。”程敬榮的分析不無道理。

于是,2016年培養“襄派教育家”寫進了《襄陽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襄派教育家”成長工程作為全市教育發展的十大重點工程之一。按照程敬榮的解讀,“襄派教育家”是具有襄陽風格、襄陽特色、襄陽情懷、襄陽氣派的本土教育家。

“襄派教育家”中的“襄”和“派”都有其獨特的界定。“襄派教育家”之“襄”,一是指地域,“襄”為襄陽的簡稱;二是“襄”字有“幫助、輔佐、上舉、昂起”等意義,與教育使人向上、向善的真義契合;三是“襄”字古義豐富,如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也有“解衣而耕謂之襄”之說。“襄派教育家”之“派”,不是“派別”的“派”,而是指“風格、特色”。

“襄派教育家”推選活動由襄陽市教育學會、市教育管理學會等學術團體聯合發起,推選傾斜教育教學一線,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

為確保公平、公正,發起單位特委托武漢大學中國教育家研究中心成立推選活動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確立的“襄派教育家”標準是“五有”,即有成效的教育實踐、有合規律的教育思想或主張、有探索思考的教育理論成果、有熱愛奉獻的教育情懷、有較廣泛認可的良好社會影響。

“我們既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程敬榮說,“‘襄派教育家’需要發現和培養,讓教育家從課堂里走出來,從去功利化的教育改革實踐中走出來,進而形成一種教育家辦學的推動力,形成教育家成長的土壤。”

為了打造“襄派教育家”集群,襄陽市教育局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組織“襄派教育家”培養對象高級研修班,構建了“1356”培養模式,即咬定一個目標、實施“三名工程”、完成“五個一”研修任務、做到“六個結合”,增強輻射效能,讓“襄派教育家”的名氣和作用真正“香”起來,達到造就“萬名教學名師”的目的。其中,“五個一”即閱讀一部教育名著,掌握一種新的教學技能或教學方法,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在報刊發表,參與一項基于自身工作崗位和教學實踐的課題研究并完成結題報告,形成一部個人教育思想專集。“六個結合”即理論學習與名著研讀相結合、導師指導與同伴互助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跟崗學習與名校訪學相結合、能力提升與成果展示相結合、現場指導與跟蹤服務相結合。

據負責此項工作的襄陽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主任陳興明介紹,5年時間市級專項經費共投入1000萬元,共培訓500名“襄派教育家”培養對象。

在程敬榮看來,“襄派教育家”的培養是加強高層次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也是突破名師名校長專業發展瓶頸的需要。

匯聚“教育家辦學”的力量

能夠成為“襄派教育家”都是有故事、有思想、有成果的教育者。

4年前,特級教師張德蘭接到襄陽市恒大名都小學校長的任命時,她就試圖開啟一個新的秩序。

恒大名都小學是一所新建學校。“作為首任校長,我將怎么愛她,我和團隊將在這張巨大的畫布上打下什么底色。”張德蘭自我追問。

張德蘭和她的團隊確立的理念是,辦一所有溫度的學校,一所“與世界一起奔跑”的學校,讓師生在奔跑中與時代共舞,在奔跑中看見整個世界。張德蘭說:“如果說奔跑需要一個起跑線的話,那起點就是閱讀。”于是,通過師生眾籌,恒大名都小學成了一個人人參與共建的書香校園。

但是,能成為首批“襄派教育家”不是因為她辦好了一所新建校,而是每到一所學校都能將學校帶向一個新的高度。談到“襄派教育家”這份榮譽,張德蘭說:“‘襄派教育家’成長工程促進了我的‘二次成長’,讓我又一次煥發了專業發展的熱情和激情。”

全國人大代表李靜是襄陽四中校長,近年來她帶領自己的團隊創造了讓很多同行仰視的業績。榮獲“襄派教育家”稱號的她,在教師節前舉行的首屆“襄派教育家”思享會上分享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只有做一個精神明亮的教師,獲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斷增長,而要想成為精神明亮的教師,就要敢為人先、有專業精深的底氣,要真誠無私、踏實肯干、終身學習”。

“襄派教育家”不僅代表一種榮譽、一種精神,更體現一種教育思想。“襄派教育家”劉漢青是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長,他提出的“詩性教育”備受專家關注。2013年,他出版了專著《前行在詩性教育的路上》。他認為,“教育的詩性,充滿著智慧;詩性的教育,承載著責任”。教育的詩性,沒有那么功利、庸俗。詩性教育,是以學生、教師、校長的健康、快樂、自由發展為教育的第一位,是以學生、教師、校長都必須有繼承和創造優秀文明的文化自覺的態度、情感、行動為前提的,是以學生、教師、校長都學會了解、敬畏、欣賞和創造美為使命的。它的核心就是以仁愛之心啟學生之德。

“襄派教育家”是襄陽教育的寶貴財富,是襄陽高層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惜才、愛才、用才、留才、重才、敬才、育才。”在程敬榮看來,“襄派教育家”的推選是與“人民教育家”“當代教育名家”“荊楚教育名家”一脈相承的,他們是扎根襄陽的教育名家、教育實干家。

講好“襄派教育家”的故事

“襄派教育家”已經成為襄陽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湖北大學教授葉顯發一直關注“襄派教育家”的成長。他認為,“襄派教育家”是“隆中名校長”和“隆中名師”的升級版,是襄陽教育行政部門“亮劍精神”的體現,是在倡導教育家辦學上所作出的一種努力。

“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鑒。”葉顯發說,“‘襄派教育家’的推出讓校長和教師可以學習身邊的榜樣,讓他們深切感知到教育家就在身邊,這種‘平行影響’可以近距離影響到更多人。”

程敬榮多次談到全國優秀教師、被譽為“鄂北師魂”的湖北谷城縣南河鎮溫坪村教學點已故教師黃敦全。從教40年來,黃敦全為讓大山的孩子有學上,翻山越嶺建校舍,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為讓學生安全過河,自掏腰包買駁船為學生擺渡;為讓學生吃飽飯,賠本開食堂。“黃老師的事跡讓我非常感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示了一名優秀教師的形象。”程敬榮說,這種一生堅守襄陽基層教育事業的教師就是“襄派教育家”。

按照程敬榮的理解,一名優秀教師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能夠忠于并獻身黨的教育事業,業務上精益求精,情感上熱愛學生,工作上成績突出,就可稱之為“襄派教育家”。“我們就是要打破教育家的神秘面紗,讓那些堅守一線的校長、教師都有機會獲得教育家的稱號”。

201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到2035年,培養造就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支持教師和校長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顯然,襄陽的做法是對《意見》精神的超前落實。如今,因為“襄派教育家”培養工程的啟動,襄陽人能感覺到這支教師隊伍身上明顯充滿了激情和干勁。

每一位“襄派教育家”都是一個優秀的生命樣本,他們都是從一線走出來的,創造了教育業績,都有自己的教育主張和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育不能被功利所綁架,需要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人的照亮和點燃。我們要剖析他們的成長經歷,講好他們“以人為本,普遍激勵,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故事,可以激發更多人對‘教育家辦學’的自覺。”程敬榮告訴記者。

有人說,“襄派教育家”培養工程的啟動,在社會上更好地營造了尊師重教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教師、校長專業化。

下一步,他們將組織專家學者對“襄派教育家”的辦學思想和辦學實踐進行總結提煉,多方宣傳傳播,幫助他們形成專著,搭建外出講學、組織報告會、辦學成果匯報會的平臺,輸出“襄派教育家”的辦學思想與經驗,讓每一名“襄派教育家”都具有孵化器的功能,帶領更多身邊的人成長,讓“襄派教育家”“香”起來、“響”起來,有更多的“襄派教育家”成長為荊楚教育名家和新時代人民教育家。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