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財經專業信息化改造,進一步糾偏商科教育的西化
2020-09-29 10:30:03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支撐。而在我國數以千計的高校中,行業和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作用獨特。我們刊發此版,即著眼于行業專業特色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育實踐過程中的實際探索,希望對相關院校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有所裨益。

財經類專業屬于文科的范疇,按照新文科要求改造升級財經類專業是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這更為財經類高校改革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文科對財經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當下,財經類專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以下問題:核心知識依舊是西方話語體系,畢業生難以適應數字財經、智能財經的新要求,服務國家戰略的國際化財經人才缺乏,社會服務的國家貢獻度不高。由此,新文科對財經專業的升級改造、新財經人才培養提出了迫切要求。

1.進一步要求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新文科終究還是文科,文科就包含價值判斷。財經從業人員常常面臨更多的經濟利益誘惑,面臨兩難的道德選擇,財經專業學生“三觀”教育、價值引領尤其重要。在關照個體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更要重視國家價值。當前,國內大型企事業單位對國際會計(審計)事務所依存度較高,特別是海外上市、擁有國際業務的企業。也就是說,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化、本土化財經服務機構,這給國家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留下了安全隱患。這背后是財經類專業發展的困境,沒有培養出一批具有戰略視野的杰出財經人才。

2.進一步推進教與學的信息化改造。新文科的“新”體現在回應新背景、新環境的變化,融入信息技術是新文科建設的應有之義。互聯網、數據技術等新技術改變了財經領域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工作形態,財經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常見業態。這對財經專業的方向調整、教與學的內容、教與學的手段、教與學的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化、智慧化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3.進一步糾偏商科教育的西化。當前西方國家還擁有商科教育的學術話語權,進行大量的國際商科教育輸出。相比其他文科專業而言,我國財經專業的國際化取得長足進步,包括引入國際職(執)業資格教育、英文課程、原版教材,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等等。然而,國際化是跨越國家邊界的互動、交流。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財經專業國際化的歷程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際化辦學。無論是我國高校財經類專業眼花繚亂的國際化項目,還是大批學生出國尋求商科教育,都是單向度的學習,即向西方學。

財經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

1.構建立體化思政教育體系。一是活化專業思政。思政教育講求“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前兩者是可視化的,“進頭腦”是不可視的,但卻是前兩者的目標取向,如何從“進教材、進課堂”到“進頭腦”,要遵守思政教育的規律,圍繞財經人才“誠信、守紀、責任”等品質要求,注重成效,多采用體驗性、研討性教學。二是融入思政課程。財經專業無論是學科基礎課還是專業課程,甚至是選修課主要都是由西方學術概念、學術話語、學術大師占據主導地位,而這是基于西方經驗與實踐的學術成果,對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無法顯現出自洽的學術解釋力,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經理論框架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在財經專業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政課程的內容。在此背景下,南京審計大學組織編撰、出版審計叢書,探索建立中國特色審計理論體系。三是統籌課外思政。課外思政教育可以圍繞“財經”主題,開展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勞動教育等,發揮非正式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優勢,讓思政教育貫通課堂內外。

2.推動財經專業信息化改造。一是專業改造。一類是“冷門專業”的信息化改造。網絡經濟已經蓬勃發展,需要大批懂得網絡商業運營的專業人才。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經濟貿易等傳統專業可以進行整合,探索建設網絡商業運營這樣的新專業。還有一類是“熱門專業”的信息化改造。審計、會計、金融等領域信息技術化程度日新月異,南京審計大學以現有的優勢學科為基礎,推動信息技術與品牌專業嫁接,設立了大數據審計、智能會計、金融科技等三個專業方向,以滿足行業發展的新需要。二是課程調整。第一,改造公共課,增加學生應該普遍掌握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技能。這涉及傳統計算機課的改造問題,要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知識融入傳統計算機課程,或者增設相關課程的概論課,進行信息技術知識普及教育。第二,改造專業課,融入專業培養所需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專業課設計要在公共信息化課程基礎上厘清該專業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要求,要明確通過語言類、平臺類、數據類中的哪一類課程來實現。第三,新增信息技術前沿性的選修課,滿足部分學生個性化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三是教學改革。教學課時是有限的,而知識內容不斷增加。可以采取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對某一門課程來說,知識性學習可以通過已有的在線開放課實現,而線下課堂要更加強調研討、創新的價值,可以用兩到四次課用于引導、答疑、解惑,用三到四次課開展案例研討,用三到四次課用于介紹學術研究前沿。

3.回歸國際化辦學邏輯。努力建立“拿過來—重構建—走出去”的國際化辦學邏輯。“拿過來”的是知識、技能,是人才培養的通行辦法、知識創新的方法,而不是價值理念,更不是解釋中國問題、提出中國對策的一套理論體系。“拿過來”的目的是借鑒、融合、超越,更是立足于本土問題“重建構”理論體系、工作標準,用中國實踐來驗證“拿過來”的理論,而不是相反。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效“走出去”,“走出去”的財經人才才能具有自覺的祖國意識,熟練掌握國際財經規則,服務國家戰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南京審計大學作中國審計署聯合國審計項目參審人員培訓教育基地,自2008年以來已有上百名校友和教師走出國門,參加聯合國審計,服務國家審計外交。

4.提升財經類專業國家貢獻度。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入選“雙一流”的財經類專業要發揮引領作用,強調專業建設扎根中國,注重本土服務的意識、能力、路徑及成果。二是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不同類型大學的財經專業應該有不同的使命,著眼于培養不同面向的學生。入選一流大學的財經類專業以及入選“一流學科”的財經類專業要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再高一些,培養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層次財經人才。三是優化評估指標。財經類專業經常把學生入職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數、師生發表國際學術論文篇數、教師海外教育經歷、全英文課程門數、學生海外學習經歷等作為專業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而相對忽視了教師橫向服務、教師掛職鍛煉、學生實習實踐、勞動教育等扎根本土、服務社會的指標。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