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彭永臻:
無論何時出發 都要跑出自己的成績
我出生于1949年,很榮幸與共和國同齡。每年的國慶節對我而言都意義非凡,特別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和70周年大慶,我的記憶尤為深刻。這兩次我都是坐著彩車,參與游行。當經過天安門廣場的那一刻,回想起祖國幾十年來的飛速發展,我不禁思緒萬千、心潮澎湃,同時也深感重任在肩。
又逢國慶、中秋雙節巧遇,讓我不禁想起1985年的情景。當時我在日本京都大學留學,中秋節和國慶節也很近,但我沒有回國。那時的中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科技報國是每個海外學子心中的理想,大家都夜以繼日地刻苦拼搏,希望早日報效祖國。我印象很深刻,中秋節那晚,獨處異鄉,倍感凄涼,但想起自己的責任,又覺得充滿著力量。
這種力量一直鼓舞和激勵著我,讓我須臾不敢懈怠。正因如此,我幾乎沒有真正的“假期”,除了出差在外,絕大部分時間我都會去實驗室或辦公室。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學生們沒能在學校學習、科研和參加實踐,但我一直鼓勵他們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整理資料和撰寫論文,并多次與他們討論,因此我們的科研工作始終沒有停滯。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是我科研工作的出發點,更是落腳點。目前為止,全世界城市污水脫氮都采用生物處理技術。由我們首次發現并提出的“短程反硝化耦合厭氧氨氧化”是污水生物脫氮領域的一項重要原理與技術創新。圍繞這一成果,我們不僅在國際上率先發表了前10篇SCI論文,同時也在積極推進產業化應用。目前,以我為第一發明人,與學生共同申請并獲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已有200多項,這些科研成果的意義不僅在于激發創新,更應該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中發揮出重要價值和作用。
經過71年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成績,科學工作者永遠需要去發現問題??萍几偁?,時不我待。不能讓“起步晚”成為借口和理由,我們必須從自身的機制、管理和落實中尋找差距和不足。無論何時起步,都要跑出屬于自己的成績,給祖國和人民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作為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記者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