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誰家的錢多、房子修得好,比的是哪家人才多、大學生多,這樣的“攀比”你見過嗎?10月17日,記者探訪先后走出14位博士和28位碩士的“學霸”村——汪家塬村,感受教育為這個村子帶來的蛻變。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詩人筆下黃土地的貧瘠,是汪家塬村曾經的真實寫照。汪家塬村位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所處自然環境惡劣,屢遭干旱風沙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對當地村民來說,埋頭苦讀、走出大山,是年輕人唯一的選擇。
在汪家塬的村民看來,知識改變命運,即使砸鍋賣鐵,也要將孩子供上大學。就這樣,汪家塬村的村民達成了共識,他們竭盡全力,只為讓孩子們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汪家塬村村民張釗一家就是教育的獲利者。張釗家中有2名研究生,如今都已經參加工作,其中一位正準備讀博。“現在,娃都有出路了,逢年過節,還給我們補貼,教育改變了我家的命運。孩子們再也不用像他們一樣靠天吃飯。”張釗說。
“汪家塬村歷來重視教育,老百姓都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20世紀80到90年代,老百姓把所有的積蓄都供養了自家的大學生。”談起汪家塬村的教育,汪家塬村第9任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森神采飛揚、眼中帶光。“目前,全村無一個輟學學生。”張樹森告訴記者,從村子里走出去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張錦,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負責中國月球科學探測數據處理工作的任鑫等人,已成為全村人的榮耀和榜樣。
“年近七旬的馬登元家里出了3個大學生,帶著全家輕松脫貧,他動員孩子們義務幫助村子設計建設村史館,還捐助十幾噸鋼材。”張樹森介紹,村子里畢業后的大多數學生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在村民們看來,國家針對貧困學生的助學體系越來越完善,苦供一名學生,造就一位大學生,就可以帶動家庭整體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是當地“扶貧先扶智”的經驗之談。
汪家塬村現有635戶1949人。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汪家塬村已有大學生993名、研究生28名、博士生14名,這一數字現在還在不斷刷新。從五、六十年代只有一個高中生,到現在平均每家一個大學生,“汪家塬教育”已成為一種潮流,鼓舞著更多的學子奮發圖強。
曾經“再窮不能窮孩子”“一人考上學,改變全家命運”等喊了多年的“教育扶貧”口號,在這里已經成為“拔窮根”的重要力量,且成為助力脫貧致富、穩定解決溫飽的“無形推手”。張樹森說:“一個家庭脫離貧困,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如今談起脫貧攻堅,村民們不比誰家錢財多,只比哪家大學生多。”
2019年,汪家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9510元人民幣。隨著走出去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汪家塬村的貧困人口也越來越少,“學霸”們正成功實現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