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日前發布《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北京市營利性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含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培訓機構)防控指引(第五版)》。《指引》明確,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控制培訓人數和時間,錯時錯峰合理安排培訓場次和每班人數,確保培訓現場學員之間保持安全距離,防止出現培訓場所學員和家長大量聚集等情況。
校外培訓機構
需全員摸底調查
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要遵照國家和本市疫情防控規定,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及應急預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政策,發生問題做到及時發現、迅速報告、妥善處置。涉及專業消殺、空調消毒等具體工作要及時掌握并遵照專業部門的防控指引(指南)執行。停止舉辦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不為參加培訓的學員及相關人員提供住宿服務。
對員工、外聘培訓老師和學員的健康進行全員摸底調查,落實全員健康全覆蓋監測。強化員工、外聘培訓老師健康教育培訓,開展多種形式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利用網站、走廊宣傳欄等平臺,普及衛生保健常識,指導員工、外聘培訓老師和學員加強個人防護。
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要為員工、外聘培訓老師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實行每天健康監測制度,進行體溫監測登記,要求員工和外聘培訓老師在工作期間加強個人防護,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堅決杜絕帶病上崗;建立員工和外聘培訓老師出京和返京報備制度,掌握記錄員工和外聘培訓老師出京和返京時間、出京去過的城市等信息;建立全體員工定期核酸檢測機制,對涉及進口冷鏈食品、國產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及共同居住者要每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對員工和外聘培訓老師等頻繁接觸服務對象或相關物品的重點崗位人員每周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其他員工每個月進行一次核酸檢測;新入職員工必須符合本市疫情防控有關政策并須持有入職當天(含)前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對符合新冠疫苗接種條件的員工,要積極動員,有序組織接種疫苗,做到“應接盡接”,全員全程接種疫苗和接種加強針免疫;對符合新冠疫苗接種條件的外聘培訓老師,應督促其及時全程接種疫苗和接種加強針免疫,做到培訓老師“應接盡接”“應快盡快”。所有人員接種疫苗后仍需注意個人防護。對所有進入場所人員,全部進行健康寶掃碼登記和體溫檢測。
教學區全面實施
“封閉式”管理
嚴禁體溫異常、健康碼異常以及14天內有1例及以上本土新增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外省市所在縣(市、區、旗)或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縣、市、區旅居史、14天內有陸路邊境口岸所在縣旅居史的人員和入境未滿21天且未完成7天健康監測的人員(自澳門入境人員除外)為培訓班現場授課或服務。
教學區全面實施“封閉式”管理,嚴控人員進出,除員工、外聘培訓老師、學員外,禁止其他人員進入培訓場所。做好進出通道管控,所有進出培訓場所人員都要落實北京健康寶掃碼、體溫檢測、信息登記等流程,嚴禁任何人帶病進入培訓機構。快遞、外賣實行無接觸配送,一律不得進入機構內。工作人員要幫助、引導學員等相關人員使用北京健康寶,如實對姓名、聯系方式等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及時提示和引導無法提供北京健康寶健康狀態的老年人(兒童),出示其本人身份證件或提供身份證號碼,由有關工作人員通過“老幼健康碼助查詢”等方式助查獲取健康狀態并對其測溫。
培訓過程中師生及在場其他人員都要正確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護等級口罩。口罩弄濕或弄臟后,及時更換。因培訓需要確需摘口罩時,要注意人與人之間保持安全距離并注意通風。建立缺課登記追訪制度。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須掌握所有未正常到崗到課的員工、外聘培訓老師和學員的健康狀況,了解相關情況。
每天對培訓場所
進行預防性消毒
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落實環境清潔消毒工作,每天對培訓場所進行預防性消毒。辦公和培訓場地要按規定保持足夠的清潔與消毒頻次,做好清潔消毒工作記錄和標識。培訓場地要具備良好通風條件,在樓宇辦公場所、餐廳、電梯、地下室等相對封閉空間,要保持良好通風狀態,控制人群密度,避免交叉感染。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每天要做好各類培訓、生活及工作場所(如教室、辦公室、公共活動區等)的通風換氣,嚴禁安排學員在密閉環境下學習和活動。
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時,要立即啟動應急處置工作,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同時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經衛生學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啟用。
培訓場所應設置“臨時隔離室(區域)”。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發現學員或員工等人員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的,應及時在“臨時隔離觀察室(區域)”進行隔離,由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督促協助發熱人員嚴格做好個人防護,按防疫要求和規定及時到醫院進行診療,并立即向屬地街道(鄉鎮)以及行業主管部門有關防控組報告。
標簽: 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 外聘培訓老師 體溫監測 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