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8省聯考”,讓社會關注進一步聚焦高考改革熱點。新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總體要求,以及由選考帶來的“走班”教學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招考制度改革新命題,對每一所學校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新一輪高中建設重新洗牌是重大機遇。能不能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以此為契機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對于學校的決策者來說,確實是一次智慧和勇氣的檢驗。怎樣以新高考改革為契機,激活學校教育的“一池春水”,在成就學生決勝高考的同時,培養一支有價值的教師隊伍,創建一所有價值的學校呢?
■聚焦立德樹人目標 夯實筑牢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工程
新高考改革“指揮棒”以“以評促改、以評促教、以評育人”為旨趣,是我們理解和貫徹這一改革精神的主線。近些年,在先期推行新高考改革的地區,其命題無一例外地加強了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從而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校加強德育教育,注重培根鑄魂,五育并舉。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新高考改革,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高考評價體系,完善考試內容,創新考查形式,豐富評價手段,充分發揮高考在素質教育中的正向指揮棒作用,著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人文和審美素養、健康和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體系設計、標準建設、命題實踐、成績報告的高考全流程中。
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承華認為,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學校和全學科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發展素質教育,推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工作。加強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是單靠搞幾個活動、做幾個宣傳、招幾個教師就能解決的問題。總結以往經驗,結合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求,推動中小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我們要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實現各學段思政課課程目標、體系、內容、教材、教輔、考試、評價的有效貫通。學校是責任主體,市區教科研培訓部門要密切配合,積極推進各學段學校建立縱向層層遞進、橫向各課程密切配合、必修與選修課程相互協調的思政課程建設,實現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教學方式、考試評價等內容的有效貫通;以單元整體目標教學為著力點,各學段、各年級、各單元、各課時的思政課教學目標,既要針對學生實際有不同側重,又要在整體目標達成上實現有機銜接,做到針對性強,主線明晰,相互配合,目標一致。
二是,加大各學段思政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中小學校管理者、思政學科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內容之間的有機銜接,不能用其它課代替、忽視思政課,更不能旁落思政課學科育人的功能,變成純粹的考試科目。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中小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從課程政策、課程標準、教材教輔、命題方式、考試科目等已經作出了系統科學的設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進行了精細的編寫。中小學校管理者,特別是思政課教師,要弄清、弄懂思政課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試評價等要求,自覺走出傳統僵化的應試教學模式;管理者要從思政課與其它學科整體協同育人的高度,深刻反思思政學科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瓶頸與困難,從根本上解決思政學科育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確保學校思政課程學科育人輕負高效、優質全面。
三是,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序融合。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學科協同發揮作用。所有學科課程都可以提煉本學科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課程思政是學校和其他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學理念,核心是創新教學方法。中小學“思政課程”要在正確觀念、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培養上肩負起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與其他學科既相互獨立,又有序融合,以實現國家課程科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學生一體化、選擇性、高水平課程學習提供良好的課程生態。
■ 催生“乘數效應”,讓學校和教師“倍速”生長
新招考制度改革,為學校、教師新型發展提供了舞臺,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出一支有價值的教師隊伍呢?學校又怎樣才能辦成一所老百姓所期待的有價值的學校呢?
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承華在接受中國網采訪中指出,“乘數效應”理論對于實現辦一所有價值的學校、做一名有價值的教師這一“蝶變”具有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首先,要全面檢視“乘數效應”的教育意義。現代學校,不是靠一位英雄式的校長、幾位名師就可以辦好的,而是要靠領導者知人善任,挖掘他人的智慧和能力來提高整體育人水平。因此,只有互相欣賞、相互激勵,互相發現、共同成長的學校,才能以美育美、行穩致遠,實現快速而穩健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乘數效應”模式。
其次,要全面滲透“乘數效應”的原則和范式。“乘數效應”強調五個原則和四種思維方式。如吸引人才,善用人才;創造環境,激發靈感。要秉持信任、理解、積極的態度,適度放權,相信好奇心能激發智力發展;憑師生的聰明才智,定能解決問題;人才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再次,要理解貫徹“乘數效應”發現人才策略。“乘數效應”提出三個發現人才的策略。如了解人的天賦,充分開發才智;追求至高貢獻率,將天才置于聚光燈下。
此外,還要培植不同類型“乘數效應”教師的“倍速”生長空間。學校領導者要根據思想解放型教師、挑戰者思維型教師、社區建設者型教師等不同類型的教師給予有針對性地指導。比如,對于思想解放型教師要給予自主權和發揮空間;對于挑戰者思維型教師,要幫助他們制訂挑戰計劃,堅定“可能”會變成現實的信心;而對于社區建設者型教師,要創設內部學習、開放性討論的機會,促進問題解決。
作為學校領導者,要擅于發現人才,因才施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并力求避免偶爾成為除數效應者。要把自己所發現的天賦告知教師本人,也要告知全體教職工,以便大家相互了解,互相幫助。當團隊都互相了解彼此的天賦時,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發揮“乘數效應”的最大效用。同時,要留出允許犯錯誤的空間,劃清犯錯誤的底線,讓教師敢于行動,大膽實驗、勇于創新,以激發斗志,形成自信的團隊文化和昂揚奮進的良好教育生態。由此,讓“乘數效應”理論全面激活學校教育的“一池春水”,在實現新一輪招考制度改革愿景的同時,人們所期待的一所所有價值的學校得以呈現,一個個有價值的教師得以生機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