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澆灌每一朵教育“蓓蕾”
2020-09-10 08:00:48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編者按:近年來,京城東部地區新增了一所采用“名校辦分校”辦學模式的優質校——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以下簡稱“首師附通州校區”)。這所學校的出現,不僅補齊通州區基礎教育設施短板,還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滿足學生就近入學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了通州區教育水平。想讓當地百姓對新品牌校認同,最直觀的就是用成績說話。而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恰恰就是強大的師資團隊。老師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默默付出,日復一日,充分彰顯“師愛無塵,潤物無聲”的精神。

時值我國第36個教師節之際,讓我們向常年奮斗在一線的老師們致敬,并真摯地道一聲:“謝謝您,辛苦了!”

朱明月:精益求精的教學“小能手”

2017年,朱明月從外區調入首師附(通州校區)工作。目前,年僅34歲的她扛起初一年級組組長的重任,也是2019屆通州區初三畢業班工作優秀班主任獲獎者。

剛到學校任職的第一年,朱明月負責首屆初三年級兩個班的化學學科教學工作。“我們都想打好這關鍵的一槍,為學校三年的努力畫一個圓滿句號!”

當時,朱明月對通州區各校情況并不了解,又趕上第一屆中考改革,她面臨著諸多未知與不確定。最大變化應該是周課時從六七節降為三四節,但知識內容、能力技能和考試要求卻沒降低。如何把化學課程合理整合,用之前一半的課時完成相同教學任務,還保證質量?

“我一遍又一遍研究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重新做大量中考試題和模擬試題,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教案、學案、作業,精心挑選每一道習題。”當時,學校初三只有朱明月一名化學老師,她還要“跨頭”教初二化學。為高質量完成任務,幾乎每天她都是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的老師。

剛接手新初三時,朱明月發現不少學生活潑調皮,課堂效率不理想。為此,她在課上花大力氣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緊盯“走神”和“瞌睡”;課下,她不斷和學生談心,幫助孩子們把學習問題逐一擊破。

“中考一模前,我非常焦慮甚至失眠。在校領導和同事的開導鼓勵下,及時調整心態,不管區內其他學校成績如何,我相信自己和學生。”于是,朱明月又一次對照考試說明研究近三年中考及15個區的模擬試題,不斷琢磨如何用最佳方法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不僅提升學生的應試技能,也提高學生的能力技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年學校初三化學的一模成績一躍成為通州區第一名,二模不僅平均分位列區內第一,還成為全區唯一一所優秀率100%的學校。到了中考,化學平均分全區第一,優秀率和及格率全部100%。

常玉:智慧和勇氣并存的教育管理者

從教26年的常玉,是首師附(通州校區)初二年級組組長,也是“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獲得者。正如她的名字,待人如溫玉般親善,與本年級的各位老師同心同德。

針對初二年級工作而言,面對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時,常玉總是保有全局觀,提前預判有可能會產生的各類矛盾并做到心中有數。在工作中,她總能擺正自身位置,既聽取同年級各位老師的意見,又不只做學校領導的“傳聲筒”。尤其在一些具體的、需要年級組解決的事情上,常玉有著“獨斷”的智慧和勇氣。

“在工作、學習中,我們不用老是想著怎么帶動更多的人,要求老師們做到什么程度,應先審視自己是否做到位,是否把正能量傳遞給身邊人。”常玉時刻向自己提問,是否做好目標與計劃。她最常說的就是“早到一點兒、多干一點兒、勤快一點兒”。

憑借自己良好形象帶動年級和諧氛圍的形成,是常玉作為初二年級組組長給自己立下的目標。她認為,只要有持續的榜樣精神影響,就能輻射并帶動更多的老師,形成更大的能量圈。

“在團隊的建設中多點人情味,有助于贏得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常玉認為,只有真正俘獲了教師心靈的學校,才能在競爭中無往而不勝。每天清晨,她總是那個最早出現在初二年級的老師,會查看每個教室是否通風、辦公室的熱水是否準備好、學生文明禮儀是否到位……在她看來,團隊之間需要坦誠才能實現高效溝通。

周文靜:致力于做一名“研究型”教師

作為首師附(通州校區)教育教學的中間力量,從教16年的周文靜始終奮戰在第一線。她用自己的智慧、勞動和汗水實踐著自己的目標:做一個學生愛戴、同事認可、家長滿意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為此她堅持學習教育理論和年級管理經驗,轉變自身教育理念,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者,樹立了“每個學生都是好學生”的賞識教育理念。目前,她擔任初三年級組組長。

課前,周文靜認真備課;課上,鉆研高效課堂,虛心向同行請教;課下,耐心輔導學生,對學生嚴而有度,用愛與學生溝通。在教學中,她十分注重學生的認知,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切實向45分鐘高質量看齊。

“講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化、差異性的輔導。”周文靜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自己,努力提高教學技能,多次在通州區組織的說課比賽、實驗技能比賽以及微課制作比賽中獲獎。由于她所教班級學生成績優異,數次被通州區教委評為“初三畢業班優秀教師”。

在首師附(通州校區)工作期間,周文靜所教班級的物理成績在歷次通州區統考、統判的考試中,名列前茅。當她為全區初三物理教師分享教學經驗時,得到了廣大物理老師的認可與好評。

周文靜是一名研究型教師,她主持了數個課題并進行教學研究。其中,由她主持的北京市級課題《基于智慧學伴數據分析對初中物理學科學困生精準輔導的研究》,體現了互聯網與大數據對教育變革的助力。2019年初,該課題獲得北京市級課題二等獎。周文靜不斷提升自身科研素養,多篇論文均獲得市區獎項。

作為畢業年級組組長,周文靜積極為老師們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及時了解各學科老師的具體要求和對年級工作的意見;她注重家校溝通,為家長建立多種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渠道;她關注學生視野,借助社會資源為孩子們舉辦茶藝講座、邀請飛行員入校分享藍天精神……

田銀萍:將愛崗敬業落到每一處教學細節

作為一名從教6年的年輕教師,田銀萍感恩首師附(通州校區)給予專業成長的平臺。作為高一年級組組長,她愛崗敬業,以身作則。

在田銀萍看來,愛崗敬業是年級團隊老師的基礎信念,也是前行的目標。憑借一人之力,僅用三年時間不可能實質性地改變學生的成績和命運,只有整個年級的老師愛崗敬業,才能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我們或許不是教學能力最出色的,但每個人都在努力做到用認真負責的態度教育學生,用樂觀向上的心態感染學生,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知識。”田銀萍清楚地知道,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完美解決,只要改變學生一點點的學習習慣或者態度,就算成功了。

在日常工作中,田銀萍總讓最平靜的外表掩飾自己最著急的內心,慢慢等待學生的回心轉意。無論學生情況如何反復,她仍然堅持不懈地做學生思想工作。

摸清學情,細致分析,力爭把目標落到實處。受疫情影響,2020級學生入學沒有軍訓,且經過長時間居家學習,孩子們組織紀律觀念、集體意識變弱了。針對這一學情,田銀萍從拿到學生檔案的那一刻,就開始盡快熟悉學生基本情況。開學后,她抓住一切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帶領孩子們還原中考試題,幫助學生找出薄弱環節。

“針對學情,高一年級組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內容、方法,在教學中注重過程。”田銀萍感慨地說,在平時練習時,高一年級組還會分析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找出學習中的“軟肋”,盡力保證老師對每個學生個案了如指掌,爭取實現針對性輔導,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栗艷:用愛心澆灌每一朵教育“蓓蕾”

碩士研究生僅畢業四年的栗艷,已經是首師附(通州校區)高二年級組組長了。校領導之所以能把教學和管理重任交給這位年輕人,必定是她有過人之處。

2019年,栗艷擔任高一年級組組長。面對新職位,她時刻警醒自己,教育的是學生而不是考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非冷冰冰的應試機器,要用愛心澆灌教育蓓蕾,綻放出自己獨特的美麗。于是,她帶領整個年級堅持實行生命教育,在教學和管理中以塑造學生靈魂為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人格臻于完善。

栗艷用行動踐行生命教育,她力爭在正常教學之外,抽時間給學生們補上缺失的生命課程。比如,帶領高一年級師生策劃組織意象·中秋詩會活動、萬圣節活動、一二·九遠足、古北水鎮游學等活動……

為了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栗艷還策劃了“面對面”活動,使得全年級形成育人合力,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有“面對面”的態度,方有“心貼心”的溫度。給栗艷印象最深的,是與一位“刺頭”學生之間的較量。這名學生散漫而傲慢,她決定“以柔克剛”,設身處地走入孩子內心,終于催開了學生的內心之花。

“愛,讓教育靈動,讓教師生涯璀璨,讓孩子生命閃亮,讓更多的人精神趨于純粹,靈魂得到滌蕩。”栗艷總說,不忘愛心,澆灌教育蓓蕾,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初心與使命。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栗艷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學識和比較熟練的教學技能外,還潛心研究教材教法,細心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由于她一直以來勤教、樂教、善教,任職以來所教的數學教學均取得優異成績。

李朋:在教育之路上“且行且學習”

今年,是首師附(通州校區)高三年級組組長李朋任教第十二年。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教育的輪回。

李朋始終認為,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在設計、推進任何教育、教學工作時把學生的成長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進步”作為年級工作的出發點和標準。“當我們把教育的過程做好了,結果也不會差到哪去。”

作為高中畢業年級組組長,李朋的教育教學壓力可想而知。他直言,最終的教育目標就是讓每位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怎么做。如果學生都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職責,老師、家長變成學生成長的推力,學生才會真正成長。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北京孩子,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我們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給不同孩子提供表現舞臺,讓學生都能有所鍛煉,有所成長。”首師附(通州校區)每學期都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李朋會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尤其是會選擇一些缺乏自信、表達較弱的孩子。

在教育問題上,家校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家校溝通的基礎。在日常具體問題上,年級組長、班主任要與家長達成共識、統一口徑,這樣才能給孩子創設最佳環境。每年家訪,李朋建議年級組里的班主任老師們走進孩子家里,看一看學生的家庭環境,與家長聊一聊教育理念,這樣有利于班主任與家長達成共識,實現教育目標。

在日常工作中,李朋懷著一顆“愛生之心”,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想學生之所想,“及學生之所及”,與同年級教師團結一心,為緊張忙碌的高三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在他看來,教育可謂博大精深,未來的教育之路還很長,且行且學習,且行且反思。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