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AI引領 桶前值守耐心勸導 編寫手冊顯示場景
2020-09-21 07:42: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1
聽新聞

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全面實施以來,團市委動員本市20余家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活動,從開始至今,共開展“垃圾分類云宣傳”“垃圾分類我在行動”“我們都是‘守桶人’”等40余個主題活動,在百余場活動中,服務13000余人。

社區桶前值守彰顯青年志愿者擔當

“如果你不知道垃圾應該投放到哪個垃圾桶里,沒關系,打開手機,拍張照片,在微信上搜索《北京市垃圾分類寶典》,上傳一下,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北京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剛開始不久,青山綠水青年志愿服務隊就已經行動了,出發前,隊長王永萍專門組織大家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進行學習,并教了大家一首順口溜,還把《北京市垃圾分類寶典》的使用方法告訴大家,以備不時之需。“只有我們自己先弄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王永萍說。

這支青山綠水青年志愿服務隊,有夫妻,有母女,有父子,也有大學生和初中生,他們從5月27日走進社區承擔了垃圾分類“守桶人”指導工作。每天上午7點至9點,晚上18點至20點,他們都會來到社區的垃圾桶前進行值守,對各個垃圾桶進行檢查,對混裝的垃圾進行分類。盡職盡責做一名垃圾分類“守桶人”。看到居民來扔垃圾,還會現場指導他們進行分類。至今,已在服務社區的16個點位值守92天,累計出動志愿者845人/次,指導居民垃圾分類約455人次。

門頭溝向陽社區共21棟樓,16個點位,其中有2棟樓4個點位距離比較遠,青山綠水青年志愿服務隊隊員林革在報名時,主動請纓去那4個點位。有一天他上崗時,看到廚余垃圾桶堆滿了成袋的核桃皮,還有混裝了其他垃圾,林革沒有抱怨,而是彎下腰來把這些垃圾挑出來,又一袋一袋地“破袋處理”,把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揀出來,各自歸桶,再把垃圾桶四周收拾干凈。忙完這個點位,已經一個小時過去了,林革沒有休息,又來到其他三個點位前繼續值守。

有時,林革也會遇到居民們的不解,每當這時,他就告訴居民,他是志愿者,不收費,也不怕辛苦,利用空閑之余為居民講解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的基本常識,讓更多的居民了解垃圾分類并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活動中來。最終,志愿者們的付出也換來了居民的認可,60歲的石大媽看到志愿者們這么辛苦,就和老伴一起用廢舊雨傘把和掃帚把和老伴一起做了分揀竿,還在上邊掛好了鉤子,方便志愿者的分揀。

垃圾分類手冊帶動家庭垃圾分類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垃圾分類小游戲”,9月13日下午,在昌平區融澤家園社區,北京觀心社會服務中心為社區家庭帶來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實踐課,這節課的教案正出自《青少年垃圾分類和減量系列課程實施指導手冊》中的第四章。

《手冊》的主要編制人林岳,是北京市西城區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負責人,她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手冊是受北京團市委的委托與團市委社會部相關同志共同研發編制的,《手冊》緊密配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以“社區垃圾分類和減量”為主題的一套完整系列課程活動。

林岳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打造“小手拉大手”推動垃圾分類的社區廢棄物管理的環保動員模式,進而提升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度和準確率,實現廚余垃圾社區消化的閉環處理,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

目前,常青藤將手冊融入生態環保類項目,還將手冊加入到生活館的特色課程中,為首都兒童和青少年科普正確的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幫助更多社區的親子家庭共同加入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同時,鏈接多方資源,與5家生態環保類社會組織共同攜手,在北京各區的社區街道,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態環保教育活動。孩子們參與課程后,成為家庭、社區、學校中的垃圾分類“小衛士”。時下,已經有10多個社區借助這個手冊開展垃圾分類活動,累計700多人參與。

開發線上小程序助力線下垃圾分類

“線上觀看垃圾分類直播”“線上進行知識競賽”,在昌平回天地區,有一個“回天環保聯盟”,聯盟由昌平區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與回天地區社區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以“綠色覺醒——回天環保聯盟招募令”的形式,招募有關社區垃圾分類、綠色環保的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環保單位和個人等聯合在一起,營造回天地區美麗環境。

目前,聯盟已經為17家成員單位提供一套線上工具開展共享垃圾分類的產品和課程,提供“回天環保”專項基金資助,保證環保工作的持續有效發展。“我們不僅在初期的宣傳階段開展了一系列線上活動,在之后的垃圾分類系列活動中,也做了不少事情”,回天環保聯盟負責人張多說,為了促進垃圾減量,聯盟聯系了兩家有資質的企業,協助對可回收垃圾進行源頭回收,目前,已在回天地區紫金新干線家園小區、龍錦苑五區、龍躍苑二區等地設立共計10余個箱子,對閑置舊衣物進行回收。

時下,聯盟正準備結合北京市城市大腦項目,研發回天社區垃圾分類“共享式+一站式”智慧生態平臺。針對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源頭減量、家庭分類、社區投放、激勵與處罰”六大環節,設計“環保云課堂、公益環保電商平臺、環保云督導、投放行為分析系統和垃圾可溯源系統、環保積分系統”五大應用場景,通過信息化手段、可持續的積分激勵體系,提升社區環保組織能力、社區廚余垃圾分出率。

“我們的垃圾桶將會有一個智能大腦”,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城市大腦項目負責人桂如新介紹說,社區居民在投放時,智能垃圾桶的“數據大腦”將會實時記錄上傳各個環節的數據,并通過AI、智能化的社區垃圾分類行為數據處理分析系統。

這還不算,為了精準推進垃圾分類,聯盟還計劃在回天地區推行“一人一碼”,居民需提前領取個人的二維碼粘貼在垃圾袋上,在投遞的過程中,居民將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對準智能垃圾桶設備掃碼處,垃圾桶蓋才會“打開”,垃圾分類督導員會現場查看分類是否正確,分類錯誤的居民需要現場進行正確分類后才能繼續投放,垃圾桶的感應設備會自動在后臺把積分“打入”居民的個人賬戶中。“一戶一碼”具有事后追溯功能,在垃圾抽查過程中,將對不正確的垃圾通過掃碼進行識別,追蹤到居民個人。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