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學校組織變革, 讓老師成為“網紅”
2020-11-17 08:29:31 來源:中國網
1
聽新聞

教育變革,最忌走捷徑。

變革之初,有的教育人往往傾向于找到一本終極秘籍,一套成功模式,然后登高一呼,整個團隊就鐵板一塊,攻上山頭,一舉解決所有問題。對此,李希貴在《學校如何運轉》一書中就提醒說:當全體沒有搞清楚變革內涵,就一呼百應,沖鋒陷陣,那將是很荒誕很危險的事。

回顧中國近代史中的每一輪變革,幾乎都指向同一個道理——凡是生搬硬套的,往往失敗;凡是結合國情的,往往成功。然而,這樣的道理,一所致力于課程變革的鄉村薄弱學校,用了差不多20年,才想明白。

本文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所用了20年才參透“教育變革”道理的學校,究竟是怎么過來的。

1.擁抱互聯網的前一夜

宜賓翠屏,合江樓頭。

從岷山南麓奔流而來的岷江,與流急坎陡的金沙江融貫,共赴長江。這三江支流,南部支流灘多水急,北部支流水流平緩,在合江樓前,統統被長江收納。

正是2015乙未年12月,在遙遠的浙江烏鎮,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已經開啟,而教育行業的“互聯網+”也已啟動。在合江樓上,正上演一場硝煙十足的四人會議:

滬江CCtalk首席教育官吳虹,愛卡的米總經理張良,涼水井中學龍云君、吳舸,就學校“第三輪課改”“互聯網+”交流了整整一天。兩位校長認為,應試成績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吳虹反駁說,學生綜合能力上去了,成績水到渠成。而張良老師提出一套新銳的課程體系,也不能被完全認同。四人針尖對麥芒,甚至發生激烈爭吵。

“他們是理想主義者,想做一場偉大的教育實驗,看的是十年以后,而我和龍云君是現實主義,惦記的是明早上的燃面。第二天,張良又跟學校老師聊,跟我聊,很幸運地達成一些共識——不做大設計和顛覆性的東西,不動搖學校根本,先開一個小切口,做小實驗、小設計。”

盡管吳虹和張良很快成為學校“互聯網+”的推手,吳舸團隊并沒因此而被“裹挾”,而是用太極推手,將南北支流過濾收納。這種謹小慎微,建立在吳舸團隊十多年來“神農嘗百草”的艱難摸索語境上,建立在團隊對校情的準確理解上。至始至終參與學校20年“救亡計劃”的吳舸清楚,涼水井的源頭從何而來,應該奔流向何處。

2.2000年-2012年:觸底反彈

千禧年間,停止職高招生的涼水井中學,垮了半壁江山,有去處的老師紛紛離開。殘留團隊士氣低迷,大多混跡麻將館。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吳舸,雖沒沉迷麻將,也沒把心思放教學上。直到他的好哥們、老領導龍云君,接任新一屆校長。

龍云君看中吳舸的教學和人格魄力,說:真正優秀的人生,不是有很多路可以走,而是一條路走到底。”老領導的情感撩撥讓吳舸感動,兩人明確分工,龍云君主導學校變革的思路規劃,吳舸總執行。

兩位青年領導一上來先做兩件事,一是抓教師賭博問題,找了一個“托兒”演了一場苦肉計,成功禁絕了賭博風;二是做“老油條”的思想工作。兩步棋一走,團隊嗷嗷叫,哭著要為榮譽而戰,把教學質量抓起來。

團隊精神回籠,學校啟動“人肉補課”戰術,要把丟了的東西找回來。龍云君、吳舸、侯開華組成“鐵三角”沖在一線——所有行政干部每天排著滿滿八九堂課。“一到夏天,八九堂課上下來,領子袖口全是鹽結晶,摔在地上啪啪響。”吳舸回憶說。所有人都在拿命教學,再不拼一把,學校就徹底亡了。

“那時我們經常開會到晚上十一二點。有一次回家,家人不開門,說你一個鄉村老師,開會到凌晨,誰信呢?我只好住賓館,心里不好受,哭了一晚上。”一名女老師回憶。

團隊的血汗沒白流,鹽結晶都成了中考結晶。2003年到2012年,涼水井中學“全憑一股蠻力”抓教學質量,抓升學率,多次榮獲翠屏區質量評估一等獎。

涼水井團隊從一盤散沙到收緊鐵拳,除了領導示范和團隊覺醒,還有外界“激勵”。吳舸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2003年,一名學生有實力考上重點高中,卻填錯志愿。吳舸和龍云君跑到錯填學校說明情況。“那時候,我們特別需要這樣的精神提振。”但是,被輕蔑拒絕。

經此事,吳舸明白:有實力才有權重。他在教職工大會上發誓,總有一天,要讓那位校長找上門來。沒過幾年,吳舸就實現完美復仇——那位校長數次跑到涼水井,請吳舸團隊吃飯,席間悄悄問:“貴校的學生,怎么不報考我們學校呢?”

第二個故事。

2004年,一名學生在課堂暈倒,醫生檢查說是餓暈的。一問起,原來是生活費在山下被混混攔截,其他學生也有相同遭遇。熟讀《三國》的吳舸聯系了受害學生家長,約定在下一個學生返校日,埋伏于案發點兩側。

那一日,待混混一露頭,一群工農武裝拿著錘子鐮刀從兩側山坡俯沖,來了個甕中捉鱉。據唐芳林主任回憶,當時的吳主任揮著拳頭一馬當先——與其說他在替學生出氣,不如說他是借此一澆胸中塊壘。這一場自衛反擊戰換來涼水井中學十多年太平,河水再不敢犯井水,也讓家長心生好感。

除了全力補課,還忙著擴張地盤。2003年到2007年的暑假,吳舸和龍云君兩位銷售經理,騎著摩托車,載著兩桶漿糊,背著一摞傳單,到處貼“牛皮癬”。

“有一次,我們在一家農戶貼單。主人驚問,涼水井中學還沒死啊。一聽此言,悲欣交集。” 憶起招生往事,吳舸濁淚縱橫。

涼水井中學十年歷史,更像一位農民企業家的創業史,充斥著街頭搏殺、地盤搶奪、江湖恩怨與世態炎涼。沒有科學的頂層設計、沒有系統的制度建設,也沒有好的教學模式,沒有政策幫扶和公益支持,靠著“人肉戰術”,用時間和汗水一點點積蓄分量,涼水井中學在叢林中,在山上,走出了一條“武裝割據”的野路子。

這個過程中,團隊仿佛被一條老狗溺水時的求生欲望所支配,被一種江湖“恩怨情仇”所驅動。這種壓抑、憤懣、掙扎、睚眥必報的情緒,在特殊階段,似乎比所有績效獎勵都更能鼓動人心。有趣的是,恰恰是這種“小格局”,推動學校走向“大格局”。

這種無法言說的集體意識和精神張力,慢慢就內化成了涼水井中學的文化。

3.2012年-2013年:一輪課改

2012年前,涼水井中學還處于小農經濟,雖艱苦閉塞,最后總能跟上部隊節奏。之后,國家整肅補課現象。吳舸團隊清楚,一旦沒了“補課”優勢,不出三年,涼水井中學必然涼涼。

吳舸跟龍云君一商量,認為“杜郎口模式”可能是一條出路。只是吳舸沒想到,正是這個紅極一時的“杜郎口模式”,將他十多年的“聲望”摔得稀碎。

2012年底,吳舸率“五大臣考察團”往杜郎口中學學習。回校以后,啟動第一輪“課改”:先從形式上模仿——所有桌子板凳按照六人小組圍起來,選出小組長;老師講課不超過10分鐘,剩下時間由學生支配……

吳舸是課改總執行,不上課時,他就拿著秒表推門聽課,一旦老師講解超過10分鐘就喊cut。由于不分學科的“一刀切”,很多老師頗有怨言。

“當年的吳舸,什么課都敢推門說幾句。對一門學科的解釋權,是學科老師的最高尊嚴,但吳舸常常毀掉別人的尊嚴。有一次,他又對我指手畫腳。我大吼道:you can,you up!”英語老師楊儒秀說。

英語水平不高的吳舸當然不上臺了。他找來這個班幾名學生,勾畫大綱,每人講一段,效果還不錯。饒是如此,這種“好效果”也充滿偶然性和不可持續,而吳舸在全學科上的指點江山和對“杜郎口模式”的鐵血推進,也將他十多年來的“人設”消耗殆盡。

不出意料,第一輪課改一敗涂地。2013年、2014連續兩年,中考成績跌入深海,平均分全區倒數第三。吳舸的民意考察,超過一半老師“不滿意”。作為課改總負責人,內疚和惶惑雙重背負,吳舸在教職工大會上,失聲痛哭。

“那一段時間,我陷入自我懷疑。后來,讀鄭觀應《盛世危言》。他說,‘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推而論之,我們形式上模仿‘杜郎口模式’,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沒有搞清背后的邏輯,沒有梳理學校現狀,沒有做好教師心理建設,沒有關注學生習慣養成。杜郎口中學探索十多年才形成井噴之勢,而我們舞臺都沒搭好,就趕著演員登臺,焉能不垮?”

當然,這一輪“課改”并非一無是處。就像年輕人得了甲狀腺癌,不致命,只是用你可以承受的后果警醒你:改革,絕非生搬硬套,面對五花八門的“藥方”,必須保持獨立判斷。吳舸團隊記住了這個教訓——合江樓上兩位校長與吳虹、張良的針鋒相對,正源于此。

4.2014年-2015年:二輪課改

2012年,涼水井中學“五大臣”考察杜郎口中學時,翠屏區教育局已經提出“十年課改行動計劃 ”,并與江蘇某課改團隊簽約。之后,專家入駐翠屏區,圍繞“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對試點學校跟蹤指導。

為什么涼水井中學沒有師從“蘇派”,而是舍近求遠去了“杜郎口”呢?有個小插曲:因為經費有限,區教育局只能選擇三所試點。涼水井中學落選,才決定選擇“杜郎口模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因為資源不均,八年前,翠屏區中小學的競爭激烈。即便現在翠屏區教育局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初具成效,但各大校長對資源的搶奪思維,還保持慣性。在一次飯局上,區教育局某領導被數名校長“圍攻”,大家要資源、要政策—— “領導,你要雨露均沾啊!”這哪是一群校長,就是一群狼。

再能干的校長,如果無法在教育局獲取更多資源,就很難得到團隊認同,改革難以持續。除非他短時間通過一系列花式操作,引發媒體關注,將學校推向風口浪尖,進而倒逼上層關注——這與娛樂圈的“博上位”何其相似?

涼水井中學的遭遇,龍云君和吳舸的“銅豌豆”精神,引起翠屏區師培中心主任唐元毅的關注。他說:“專家來不了,你們主動去找啊。”

一語驚醒夢中人。兩位校長主動申請去重慶機場接專家,區教育局也樂得做順水人情。于是,龍云君前面開車,吳舸跟專家坐后排,一路求教。從重慶到宜賓四小時車程,老司機龍云君開了六個多小時。

有了專家點撥,吳舸豁然開朗。他回到學校,也回到課改起點,對前兩年的中考成績進行分析,結果看出端倪——所有學科成績下滑,唯有數學保持穩定。吳舸趕緊把數學課拿來解剖,發現了很多亮點。比如,數學科對學生的預習做了規劃,黑板展示和討論并不是每節課都進行;比如,他們先抓小組文化,提升小組凝聚力,形成規則。

這一點,已調往宜賓市翠屏區師培中心的張森林有發言權。

“數學組對‘杜郎口模式’做了改造。比如對子過關,原來是讓學生到辦公室背誦,我們改成學生相互過關,老師解放出來了;小老師制,以前是科代表擔任,能不能把有潛力的都培養成小老師呢?前提是,老師必須信任學生,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搭建小組運行的文化制度,先收緊,再放開。”

做數學教研組長那幾年,張森林每次聽完公開課,都會提醒老師,將形式主義放一放,不要削足適履。

窺得關節,吳舸決定先在歷史課上試行,抓學生習慣和小組文化,訓練表達能力。吳舸的歷史課,本就縱橫捭闔,張弛自如,小組學習激活以后,更是如虎添翼。經過一學期實驗,課堂秩序好了,學生興趣起來了,成績回暖了。吳舸“先行示范”成功后,其他班級也各自探索新路子。沒有行政命令,沒有“秒表”羈絆,課堂自由了,教師積極性起來了。

2015年中考,涼水井中學重回一線,奪取翠屏區教學質量評估一等獎第一名。

第二輪課改扭轉了前兩年的坍塌局面,團隊重拾信心,也為擁抱“互聯網+”和第三輪課改奠定基礎。

對比兩輪課改,一成一敗,像極中國近代史。失敗的都是簡單復制,成功的都是實事求是。一開始的失敗,在于領導層求勝心切,高估了團隊的轉型速度,忽略了學科差異和改革中“人”的情感因素,總以為找到一份“終極攻略”,就可以鐵板一塊沖鋒陷陣。這種理想化的變革心態,本身就是問題。

5.2016年-2018年:三輪課改

第二輪課改取得勝利,但跟城區頂尖學校還有50分差距。就算每年拉近10分,也需要五年,等不起。此時的涼水井中學,更像《怒火攻心》中的“杰森•斯坦森”,必須一直保持心律和腎上腺素的運動狀態。

幸運的是,2015年,“翻轉課堂”來了。一起來的,還有滬江CCtalk吳虹和愛卡的米的張良老師。

一個連像樣廁所都沒有的學校,要啟動互聯網+,何其難哉?但在吳舸和龍云君強大的活動能力下,學校很快牽起寬帶網絡,又通過開放翻轉課堂,獲得家長認同,解決了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的問題。有了平板,就有了承接各種應用的可能。

“通過平板終端,海量信息得以涌入。今天,我們可以聽一場清華大學教授的引力波科普講座;明天,可以聽一場古詩文經典誦讀;后天,可以與外地學校討論數學問題,甚至自己做直播。學生的視野被打開,好奇心被激發,有了更多表達和學習欲望。”吳舸說。

涼水井中學的信息化平臺矩陣

互聯網也塑造著涼水井中學的方方面面。

● 讓老師成為“網紅”

對信息化平臺的高效運用,讓師生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抽身出來的老師,開始修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從知識灌輸者變為資源組織者,流程引導者和學習情景的營造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把學生看作“知識合伙人”,不斷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備課策略,引導學生的探索欲和潛能。

互聯網也推動教師走向網紅之路。今天,團隊不再依靠傳統的備課組討論或專家授課式培訓,而是站到更大舞臺展示自己,從接收變成輸出,以輸出帶動成長。在CCtalk官網上,涼水井中學20名老師榜上有名,大家不斷分享高品質的課堂經驗,很多老師一戰成名。

“在大家爭先恐后當網紅的氛圍下,我們還需要組織教研活動嗎?網絡公開課帶來的目標驅動,以及同行認可帶來的價值驅動,讓學校教研實現了自運行。”副校長侯開華說。

不僅如此,學校還有硬規定:老師不坐班,他可以選擇半天集中上課,其他時間自由安排,也不用守晚自習——“學生自治制度”,解決了晚自習管理問題。

● 推動學校組織變革

互聯網也重塑著學校的組織結構。2017年,傳統部門重組為以下六個:

涼水井中學的組織結構

新的扁平化組織,開啟了“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互聯網時代。

● 推動學習方式變革

互聯網也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今,學校形成了“四個機制”。

● “生生互助”機制

在常態課上,老師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梳理各自不足。組長再安排結成“對子”,取長補短。為避免大家七嘴八舌,還制訂了 “發言”規則:

記憶型的知識,讓兩位同學相互討論,增加記憶效益;理解型的知識,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讓C類同學開始,B類和A類的同學依次補充,實現不同的學生完善自己的理解;運用型的知識才會全組討論。學校還引入“話語權杖”,手拿權杖的同學,才可以發言。

● “小老師”制

“小老師”制是通過“生變師”,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小老師”不是優秀生的專利,只要有學科特長,有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可以成為課堂組織者。

“小老師”制不僅培養學生能力,還能高效解決學生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和小老師講解,過濾基礎問題,剩下關鍵信息給老師處理。

● 學生自主管理機制

第一輪課改后,吳舸團隊意識到,學生自主管理尤其重要。如何推進呢?

一是要處理好規范與境界格局之間的關系。對于低齡段學生,學校從基本規范入手。針對高齡段學生,就要講清楚規范背后的道理,那些都是人性中最高貴的東西。

二是要明白規矩和習慣的養成是極其困難的,要循序漸進,學會聚焦。學生中心李偉主任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年,學校收了一個轉學多次的學生,打架、紋身、抽煙、喝酒……李偉就讓他到辦公室給老師倒水、到食堂打飯菜給加班老師送去,早上去辦公室打掃衛生,幫吳舸校長泡茶等。時間一長,李主任知道他的夢想是當兵,于是啟發他:當兵需要好身體,以后一起跑步吧。一起跑了幾個月,李偉又對他進行健身指導,學生的肌肉更壯實了。

“我教給他社會規則,對小缺點不計較。他抽煙喝酒,我只是讓他在學校不要這么干。試圖徹底改造一個人,是不現實的。有一次,班上又不見他的影子,后來他主動告訴我,打架去了。我給他說,無論如何不要丟掉夢想。現在,學生去部隊了,偶爾會通電話,他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

三是打造學生常規管理體系。

學校把大量事務交給學生處理,從整個校園的環境衛生到公共秩序,學生都做得非常棒。以晚自習為例,學生先制定規則,組織團隊進行管理,學校有一套評價標準。磨合下來,現在每晚只需一個老師,就能完成全校15個班的管理。

今天,如果你晚上八九點拜訪涼水井中學,靜立梧桐樹下傾聽,除了冬蟲叫或夏蟲鳴,整個校園再無其他聲響,而十五個班卻燈火通明。

● 傳承機制:新生訓練營

早在第一輪課改時,老師就發現,小組合作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弱,協作能力差。此外,部分學生不愿分享。第二輪課改啟動后,學校設置新生訓練營,培養學生習慣。在每年七月初,新生提前到校,花3天體驗小組合作學習和信息化學習。訓練督導工作的承擔者不是老師,而是學生的師哥師姐。

● 張良的課程引領

“五年前,張良老師設計了一套課程,我們沒法全部實施。那些腦洞大開,激發潛能的課程,需要學生有強大的自學和自律能力。學生們太野了,你給他們自由,他們會要更多自由。”

現在,吳舸團隊更喜歡“小快靈新”。什么是“小快靈新”呢?

小:面對各種“變革思潮”,通過小切口研究,減少創傷;

快:教與學模式要快速迭代;

靈:靈活處理各種“學術流派”,兼收并蓄;

新:不斷向教育同仁輸出價值觀和方法論。

不過,隨著“新生訓練營”的多年運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熟練運用,新課程有了土壤。2017年,吳舸設計了一系列課程“試水”,《世界歷史縱橫100年》《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大獲成功。

在《世界歷史縱橫100年》課上,吳舸先讓學生搜集資料,制作圖表,把百年的曲線做出來,自己去觀察統計。

“統計出來后,大家發現有10年的事特別多,有4年特別平靜,有10年是英國稱霸,有幾年是美國稱霸等等,將所有國家與文明都放在一條線上,直觀形象。有了數據圖,再讓學生分析背后的原因,就很有趣了。”吳舸說。而這樣的融合課程,在互聯網進入之前,是沒辦法操作的。他對課程設計師張良的評價非常高:“跟張良相遇是一種緣分,兩個努力的人,教育理想相似的人,最后必然會走到一起。”

6.2019- 系統思考

全球經濟、政治、社會、教育有兩個潮流,一個是自由的潮流,一個是秩序的潮流。在涼水井中學,兩種潮流兼而有之。從2015到2020,經過五年互聯網思維洗滌,涼水井中學形成了自由而有序的四個潮流:

一是教學論向學習論轉變,知識結構向認知結構的轉變,教材向課程轉變;

二是形成“中央廚房”:推行資源效能最大化的整體教學,而中央廚房是指揮部。

三是有了自己的“集裝箱”:以集成來達到融合學習——知識與知識融合、知識與能力融合、多形態資源融合、多元教學法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學校家庭融合、老師學生融合。

四是“模塊化”:圍繞各種功能和資源,打造學習積木,促進學生自主構建。

“沒有前10年積累,沒有前兩輪課改鋪墊,‘互聯網+’進不來,也走不下去。我給大家說,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不要用個體的困難,作為原地踏步的借口。”回顧第三輪課改,吳舸說。

也正如滬江吳虹說:“涼水井的課堂,從最初的模仿到特色的打造,再到完全走出自己的課堂模式,用了差不多十年。任何希望通過簡單模仿,真正撼動課堂教學的變革,都是不可能的事,或者寄期望于技術的應用與改變,而促進深度的課堂變革,也是不現實的。沒有基于校情、團隊、本土化的改革和全身心持續的投入與堅持,都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跟老領導人槍合一殺氣騰騰不同,吳舸認為,一所學校總會經歷不同階段。過去涼水井中學不斷吸引大眾關注,是一種求生方式,而現在不能再這樣快意恩仇了,需要冷卻下來,去沉淀、梳理、反思,進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與制度。

“梧桐課程體系”

旋轉課堂與教研體系

今天,涼水井中學正在剝離媒體、同行貼給他們的“鄉村薄弱校””課改先鋒”等標簽,他們新的定位是“一所開放的未來學校”。山下,曾經吳舸率隊伏擊混混的地方,一個大型的物流基地正在修建中。竣工后,會有一片新的公園與翠屏山公園連成一片,擴張到涼水井中學腳下,這所鄉村學校被卷入城鎮化的浪潮。

今天,學校“梧桐文化”已啟動打造,一套精美的VI系統開始批量生產,新的宣傳片正重新拍攝。同時,吳舸還要擴張地盤,打造后山公園,讓學生有更多活動場所。吳舸最大的夢想是辦一個小學部。“基礎教育也是學生性格與習慣的養成,小學階段入手,會更順暢。”

“文創中心,科創中心要建起來,還要打造和社區相結合的教育,閱讀課程要做起來。我們選取的都是對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具有最大提振效果的。當然前提是課堂要更高效,師生才有充裕時間。”說起未來計劃,吳舸很鋒銳。

如果說,過去涼水井團隊總希望找到解決所有問題的法寶。今天,他們更多思考的是對學生、對教育、對未來的敬畏。在相當長時間里,團隊都致力于去解決課堂改革最需要的問題——校長和中層幾乎全在教學一線講課,做班主任,和老師一起參加教學目標考核,讓決策者更接近師生,聽見前線的炮火,在課堂中建構“真”問題,根據“真”問題來確定改革的方向。

在涼水井中學,一切問題,都從教育最基本原理出發。這樣的文化基調,讓涼水井中學始終不會脫軌,走在追求突破、追求變革的道路上,并由此形成許多有趣的新原則。比如 “721法則”——7成資源投入日常,2成資源投入到比較新的教學創新中,最后1成放在看似不可能的教育嘗試中。吳舸團隊,試圖在復雜的變革環境下,找到一個極富彈性的榫卯結構。

作為學校一路課改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翠屏區師培中心主任唐元毅,對涼水井中學20年來的“變與不變”有一段精彩論述:

“變:課堂的組織結構在變,課堂的教學形式在變,課堂存在的時空在變,課堂的評價方式在變;不變:學生的中央位置、教師領導者角色沒有變,課堂里學生全程參與、互動對話的樣態沒有變,熱情陽光的師生成長姿態沒有變。”

最后,吳舸用了這兩句話作結:

“所有的變革,都是以內在更新為起點的,別無他途。此刻,我們擁抱大海星辰的同時,也要時時回看初心。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除了資源與技術,我們更需要心的連接和愛的力量。”

“涼水井中學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每個時刻都如履薄冰,我們擔心學生、家長、教師拋棄我們。但是,真正的危機和外部環境無關,只有當我們漠視學生成長時,才會遇到真正的危機。涼水井中學如果丟掉了兢兢業業,丟掉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災難。”

7.后記

今天,涼水井中學由沸騰轉入慢燉,或跟翠屏區教育局整體推進的“教育均衡”有關——涼水井中學有了余糧,而它的星光遮蔽了其他薄弱校的雨露和陽光,就需要一點謙讓精神了。

此外,從山寨到原創,從吸收到輸出,涼水井中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等待他們的不僅有大海與星辰,還有暗礁和深坑。老干媽與騰訊的新聞發生后,有人擔心“老干媽”由來已久樸素的價值觀,會被互聯網思維全面沖擊和解構。涼水井中學的文化,會被互聯網解構嗎?

對此,張良老師有一段論述:“文化是課改之魂。眾多參觀者效仿走樣的背后,是對涼水井中學課改基石的忽視。對于涼水井而言,這種基于共同信念與價值觀的文化能否發揚光大,同樣是課改能否進入3.0的關鍵。”

今天,涼水井中學正通過“小快靈新”,開啟小切口變革,這些“小切口”能否再送學校一程,留待時間考驗。

可以確定的是,大膽探索和小心試錯,已經寫入學校的文化基因。今天的暫時冷卻,是為了明天的再次點燃。在這個風云變幻,英雄輩出的大時代,面對危機,面對未來,涼水井中學別無選擇。

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他們決定,選擇希望。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