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只是兩個字,但它很有價值。我們要靜下心來,甘心坐冷板凳,踏踏實實把問題解決,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導向太重要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提到的這兩個字,就是“實效”。
日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fā)布。在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方面,《建議》提到,要健全以創(chuàng)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和此前常用的提法相比,這次的評價導向中,多了實效一詞。對它要如何理解?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向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剖析。
科研工作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曾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奮戰(zhàn)過的張伯禮對實效一詞深有感觸:“我們能在一個半月內就基本控制疫情,兩個半月就基本看到曙光,恰恰是因為科研人員和醫(yī)護工作者齊心協力,注重實效,解決問題,在臨床上千方百計救每一個人。”
張伯禮曾任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該院研究員屠呦呦在2015年因發(fā)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提到實效,張伯禮就想到了她。“其實屠呦呦先生發(fā)表的論文也不算多,但她的研究在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張伯禮認為,這才是做科研最終追求的目標——解決問題。“科研人員不要急著發(fā)論文,急著報獎。把實效納入評價體系,對我們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都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在安泰科技首席科學家周少雄看來,實效,意味著科技成果的轉化。
周少雄長期從事金屬磁性材料的研發(fā)和產業(yè)化工作,為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他主持了國產非晶和納米晶帶材工業(yè)生產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fā),實現了國產非晶帶材在電力系統(tǒng)中的大規(guī)模應用。周少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科研人員的評價增加實效這一維度,恰逢其時。“實驗室的成果,也要像總書記說的,面向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出,成果不能總放在書架上,也要放在貨架上。“強調實效,或許可以進一步激發(fā)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那么,如何評價一項工作有沒有取得實效?
張伯禮認為,應該用事實來評價,用實際的社會經濟效益來評價,“而不是靠科研人員自己填的表格”“可以考慮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獨立評價”。
做基礎研究,“實效”仍有啟發(fā)意義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長湯子康研究的是材料科學。2000年,湯子康團隊研制出直徑為0.4納米的單壁碳納米管,這被評為當年的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這些都是過去的成就了。我們現在想把納米材料用于癌癥的免疫治療。”研究的依然是材料,但湯子康已經開拓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他想盡快推動研究成果產業(yè)化,讓它能在臨床上真正造福癌癥患者。
湯子康指出,《建議》提出實效導向,非常及時。他記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劉忠范說過,做研究不能寫“銅鐵文章”。所謂“銅鐵文章”,就是一模一樣的研究流程,先用銅做一遍,發(fā)篇論文;再用鐵做一遍,再發(fā)篇論文。“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湯子康說,這種嘗試,并不能叫“自由探索”,只是一種“重復勞動”。
“盡管我們做的是基礎研究,但還是應該設立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想清楚你的研究做到最后,能對社會、對產業(yè)產生什么效果。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你的路才不會走偏。”湯子康提醒。
任職于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的劉建軍認為,做取得實效的研究,對基礎研究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科研人員要發(fā)文章,要追蹤國際前沿熱點,但我們國家也特別需要攻克在國防、科技和民生等領域的關鍵核心問題。”在職業(yè)生涯的前30年,劉建軍完全投身于具體的工作,這些工作也都取得了實效,成果應用到了國防事業(yè)。后來,他將從具體工作中提煉出的經驗加以總結,又去做基礎研究,把課題做得更精、更透。“找到能解決問題的方向,扎扎實實做上幾十年,你才能真正發(fā)現迫切需要攻克的基礎性難題是什么。所以,這次提出實效導向,很有意義。”劉建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