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等問題。在新發展階段,必須更加注重基礎研究,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高校是我國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創新的主陣地。廣大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加強創新型研究,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為強化科技創新的人才支撐發揮關鍵作用。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型人才是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原始創新的主力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作為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的搖籃,高校要把基礎理論的教學研究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度重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把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融為一體,把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作為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內涵包括六個方面: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我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題中應有之義。高校科研工作者不僅要自覺踐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立潮頭、銳意進取;還要做好“傳幫帶”工作,通過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幫助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需要增強創新主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不僅要教育學生遵循學術規范、堅持學術道德底線,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標世界前沿、對接國家戰略、對準社會需求,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敢為天下先。此外,還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加大對基礎前沿教學研究活動的支持,為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搭建平臺、營造氛圍、提供空間。
(作者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