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博習慣稱他技工學校的學生為“孩子”。其實,他自己也才24歲,在很多人眼中也是個孩子。
曾祥博個子不高,在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生產一線參觀學習過程中,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本來就明亮的大眼睛,看起來顯得更大了。
和曾祥博同行的,是12月中旬在廣州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的選手。他們大都不過十八九歲,一個個身材瘦削,戴著厚厚的鏡片,有些臉上還冒著青春痘。
曾祥博除了交流技工學校孩子們以后就業和入企的成長通道外,鮮少提及自己曾是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的冠軍選手,并在今年全國第一屆技能大賽中,作為教練,帶領廣東隊奪得工業機械項目的金牌,并有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各種榮譽加身。
他自嘲:“初中畢業后,成績差,只上了一個技校。用廣東話說,那就是‘籮底橙’,大浪淘沙后剩下的最差的。”
在技工院校里,絕大多數學生都像曾祥博這樣,他們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一般,屬于初中班級里的文化課差等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而目前我國技工學校接近2400所,在校生360萬,每年有100萬的技校畢業生進入產業工人和技術工人隊伍。大力發展技工教育也被列入“十四五”重點工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在“十四五”時期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第一屆技能大賽,就是國家重視技能人才的一項重大舉措。這給技工院校的學生提供了追夢的舞臺,使越來越多像曾祥博這樣曾不被看好的“籮底橙”,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道路。
因技能而“逆襲”
因為獲得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曾祥博今年的身份由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學生變成留校任教的老師,并享受副教授待遇。他還獲得了近百萬元的現金獎勵,身揣廣東省人才優粵卡,可以開車不限行,坐飛機進VIP休息室,有時還可以獲得免費升艙服務。
曾祥博不避諱揭自己的“老底”——“上技校前,我語數外都很差,數學相對好一點,但也只是及格水平,英語成績基本上是個位數。”
曾祥博出生在廣東省陽江市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常在外務工。初中前,他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
沒有課業壓力,整天蹦蹦跳跳玩鬧,夏天約小伙伴偷偷跑到河里游泳。除了成績差,曾祥博“被放養”的童年是開心的。爸爸為了“治治”他的調皮好動,將他送到當地的一個武術名師門下,免費學習醒獅和武術。
對文化課程不感興趣的曾祥博,在這里找到了激情。從扎馬步開始,打拳、獅頭、獅尾,還有敲鑼打鼓,曾祥博越學越來勁,也學得很努力。師傅每年會帶著他們去參加演出,每次表演完,曾祥博掙得的零花錢“夠花一年”。
“有技能就能養活自己!”學技的種子在曾祥博的心里開始生根發芽。
2012年初中畢業后,曾祥博堅定要去技校學一門技術。父母和身邊人都很務實,不迷戀學歷,覺得學一種技能挺好,也都支持他。
那年夏天,曾祥博和好朋友相約一起去當地一所技校了解專業。當看到老師在電腦里輸入了幾個代碼,旁邊的設備就開始動起來,一個個精美的零件經過傳送帶輸送出來,曾祥博被深深吸引,決定將數控加工選為自己的專業。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幾年學習時光,曾祥博感嘆:“真真正正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
2013年,學校數控集訓班開始海選,曾祥博順利入選,并由此開啟了他以賽促學的高效率成長通道。從2014年到2019年,他累計參加省級以上的大賽總共15場,獲得8個第一、5個第二的成績。
因為喜歡,以前對文化課提不起興趣的曾祥博,在技校爆發出巨大能量。在每個階段,他都給自己制定小目標,全身心投入技能學習。一度為了適應左手對計算器的熟練程度,他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將計算器拿在手上練習。他的技能,在一次次高強度的集訓練習中突飛猛進。
去年,曾祥博在俄羅斯喀山獲得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制造團隊挑戰賽的冠軍。領過金牌后,曾祥博“開心得兩個小時嘴巴笑著沒合過”。
但晚上回到酒店,躺在黑暗中,曾祥博眼淚止不住地流,觸碰到右手無名指無法伸直的第一關節,疼痛的記憶再度襲上曾祥博的心頭。
原來,在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省選拔賽的前三天,他搬運工具時,不小心把手弄傷了,雖然傷口大,但為了不影響比賽,簡單縫了五針后他就忍痛參賽了。他參賽的綜合機械自動化項目因需要手指操控機械,臟活累活多,鐵屑和血沾滿了桌子。
賽后去醫院檢查時,醫生發現他右手無名指第一關節肌腱斷裂并已萎縮。即便動了手術,他的右手無名指第一關節也無法再伸直了。
熱愛鑄就“匠心”
曾祥博將自己取得的成績歸因于“發自內心喜歡機械制造”。在本屆全國技能大賽上,取得優秀成績的選手,無不對自己所選項目發自內心地熱愛。
來自湖南婁底農村的劉思雨,是廣東省技師學院一名19歲的學生,在本次全國技能大賽物聯網技術(國賽項目)中獲得冠軍。
國賽項目,沒有年齡限制,所有行業內的高手都能參加。你為什么能勝出?面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提問,劉思雨極其平靜地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專業。”
劉思雨是一個極有主見的人,他學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是自己挑的,走技能這條路也是自己選的。和很多人一樣,劉思雨的爸媽常年在外務工,鮮有時間輔導他做功課。即便如此,劉思雨的父母也竭盡所能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將他送到縣里的初中讀書。
劉思雨初中時的成績不算很差,但2017年初中畢業時,分數還是沒有達到縣里較好高中的錄取線。父母建議劉思雨上普高,想著能多學點文化知識,但劉思雨認為,“與其上一個普高,考上一個一般的大學,還不如學得一門技術實在。”
廣東中山的19歲姑娘梁海欣,是本屆全國技能大賽糖藝西點制作項目的銅牌獲得者,并入選第46屆世賽選手的選拔賽。
“我學的是環保類的專業,糖藝只是我的興趣愛好,是參加社團活動的時候漸漸喜歡起來的,因為喜歡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走到今天。”這份單純的熱愛,支持著梁海欣從學校的選拔賽一路過關斬將,直至踏上全國技能大賽的領獎臺,而這個年輕姑娘一路上擊敗的都是清一色的專業選手。
“這一年對我而言變化太大了。我怎么一下子就這么優秀了?我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么優秀的自己呢。”梁海欣調皮地說。事實上,這一年,梁海欣過得很艱辛。因為要參加比賽,她都沒怎么回過家,放假也一直在學校里訓練。
收起獎牌,揚帆起航
曾祥博、劉思雨這些世賽、國賽選手受到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企業的盛情邀約。佛山市向到訪的10余位國賽選手贈送“佛山市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VIP卡”,以表達對技能人才的高規格禮遇。
面對鮮花和掌聲,這群年紀輕輕的技能選手卻出奇理性。“金牌無非就是為以后找工作積攢了一些優勢,企業看重的是成長性,假如沒有實力持續證明自己,肯定會out(出局)啊。”
劉思雨獲得金牌的當晚,興奮地將獎牌放在枕頭下面枕著睡。第二天早上一起來,他將金牌收到書包里。他希望繼續學好專業知識,“畢業后能去一個好一點的企業,薪水高一點”。
“比賽拿得金牌,也只是說明你在這個專業中部分領域比較優秀,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曾祥博說,技能比賽帶給他們更多的是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今后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曾祥博計劃當一名好老師,把技能傳授給更多學生,同時還要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己。
“你們是博士還是研究生團隊?”
12月16日,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總工程師陳根余從研發辦公室被拉出來為前來參觀的國賽選手做講解時一開口就這樣問。接待以技工院校學生為主的訪問團,對陳根余來說是頭一次。但曾祥博等在參觀生產一線時提出的問題,讓陳根余不停夸贊:“小伙子們,不錯,懂行。”
接待完國賽選手參觀后,陳根余悄悄伸出手上的老繭給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看,“這是以前我在老家干農活時留下的,這群孩子讓我想起自己。”原來,陳根余30歲前一直在家務農,后來有機會到大學深造,從生產一線開始,他憑借過硬的先進技術在制造業鉆研打拼了25年。
“年輕就是資本,學歷不是問題。只要心懷理想,腳踏實地鉆研技術,就一定會出大成果的,我很看好他們。”從一名農夫成長為首席科學家的陳根余說。(記者 吉玲、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