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學齡前兒童處于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期,立足幼兒所生長的社會文化環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啟蒙,萌發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自我意識,增強對祖國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幼兒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部分幼兒園都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識和行動,但在開展過程中多從成人視角出發,脫離幼兒生活經驗,存在著灌輸式說教多,體驗式感知少,應景式活動多,滲透式養成少,傳統教育內容多,時新教育內容少,園內教育多,家庭、社會配合少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堅持從娃娃抓起,做到潤物無聲,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平常。如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根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新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路徑體系,使之既能滿足社會需要,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優化利用教育資源、尊重幼兒學習規律的需要。
1、淡化認知目標,重視幼兒的活動體驗和情感啟蒙
愛國主義的概念比較復雜,帶有一定抽象性。幼兒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抽象的概念范疇和邏輯思路還原為具體的承載實體或情境體驗,而不能按傳統和慣例照本宣科,灌輸式說教。
首先要依據幼兒年齡發展特征、學習特點和已有經驗、興趣等制定具體可行的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這里的目標包括情感、認知、能力的綜合目標,而不是停留在窄化了的特定概念的傳遞、以認知為中心的目標。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要重視兒童的熟悉感、自豪感、歸屬感等情感層面的萌發。例如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對于團圓的追求,端午節蘊含的對于愛國人物的崇敬感,愛國榜樣人物身上的重視集體利益、甘于奉獻的精神,還有傳統藝術背后蘊藏的匠人精神等等,其實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可挖掘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因此,教師應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進一步挖掘適宜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內涵和目標。
其次要增強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體驗包括心理層面的,也包括現實層面的。教學方法、形式、手段向生活化、游戲化靠攏,增加幼兒的主體性;創設浸潤情感韻味的核心價值場域,讓幼兒產生真實的認知好奇和情感涌動。例如,在“清明節,祭奠英雄”為切入點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孩子們并不太明白“英雄”的內涵。所以“什么是英雄”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線索,對此教師不用著急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可以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探討,通過親子共讀,閱讀繪本故事。幼兒通過繪本,結合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在班級分享自己對于英雄的初步認識。借著這個契機,讓幼兒畫出自己心目中英雄人物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發揮想象,又或是憑著對繪本中人物形象的記憶進行再加工和創造,實質上是對英雄人物印象的再一次加深,在繪畫中表現自己心中的英雄的品質和特點,拉近了自己與英雄人物的距離。隨后,鼓勵孩子們要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表演出來。如果說繪畫是將腦海里的形象呈現在紙上,那“故事表演”則是在熟悉情節的基礎上嘗試去理解人物背后的精神品質,再通過自己的語言、肢體、表情等多種方式表達、呈現出來,這又是另一種不一樣的、更為具體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教師跟隨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選擇,以幼兒真正喜歡的故事作為表演劇本,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熟悉故事、討論人物的勇敢和善良等品質,這些其實都是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幼兒關于“英雄”的認識和情感聯結。通過表演的形式喚起幼兒的身體、意識、情緒、想象等,在體驗和虛構的情境中表達想法、呈現行為,這實質上也融通了多方面的發展。活動體驗和自主性的發揮充分尊重了幼兒發展的整體性,經驗建構的前后關聯也有助于發展幼兒橫向的認知積累與縱深的情感體驗。幼兒能夠在操作中、游戲的情境中感受和體驗,往往能夠調動其情感和認知的投入程度。只有充分尊重幼兒的體驗需要,才能真正破除灌輸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思路,融通認知和情感的雙向建構。
2、關注滲透式教育,增強活動的延續性、深入性
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一種價值認同和歸屬感,而對幼兒來說更多是情感啟蒙和淺層的基本知識了解。吸引、感染、潤化是大致的整體思路。吸引,就是要有一個有趣的、互動性強的切入點和線索;感染,就是幼兒覺得在活動中有事情可做,或者情境性強,有豐富的體驗感;潤化,就是教育的生活性、延續性和自然性。
愛國主義教育不應該割裂于一個個獨立的活動中,因為一日生活中蘊含著的教育契機,材料、環境中都滲透著教育哲學。但是很多幼兒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多是“應景式活動多,滲透式養成少”,他們常常采用關鍵節點應景或心血來潮惡補的方式,比如單純借助國慶節、建軍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契機式”愛國主義教育,忽視了愛國主義養成的長期性、持續性和滲透性。而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潛移默化中的觀念滲透和情感啟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需要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在游戲中去滲透。創設適宜的幼兒園和班級環境,要發揮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例如:在幼兒園整體環境層面,可以利用祖國美景、傳統節日節氣進行主題裝飾,創設傳統文化或蘊含中國元素的公共環境;在班級層面,可以結合主題活動和幼兒一起設計、創設系列主題墻。
另一方面,可以巧用環境熏陶和區域材料展開持續性的、滲透式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重要表現。教師可以以區域材料、游戲為載體,增強幼兒的體驗感、參與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愛國主義主題活動中材料投放和選擇與主題相匹配,呈現出課程的思路和引導方向。比如中國地圖、民族娃娃、長城模型、京劇臉譜等實物的投放,都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在活動開展前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與同伴交流、分享等對這些物品產生熟悉感。在集體活動開展中,幼兒可以結合區域活動中自己的操作體驗和印象調動已有經驗,提高幼兒的自主性和參與度;教育活動開展后,幼兒還可以結合課程開展過程中建構的新經驗和自己感興趣的點,繼續回到區域中進一步觀察、操作和體驗,這恰能夠滿足其需要,調動、運用和表達已有經驗和個人創作想法。與集體教學活動相比,隱性的、滲透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能更好地增加了幼兒體驗的機會和經驗的累積。
3、挖掘與幼兒生活密切聯系的、生動的教育素材
隨著時代的變化,愛國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對于孩子們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應該與時俱進,關注當下。由于幼兒的認知和情感的遞進是抽象的,這一認知特點決定了只有在鮮活的社會互動中、在真實的體驗和操作過程中才能去獲得認知和情感的萌發。而目前社會生活中與幼兒息息相關的,能夠激發孩子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素材恰恰沒有在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中體現出來,而更多是在圍繞一些傳統教育內容打轉轉。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挖掘與幼兒生活密切聯系的、生動的教育素材。比如在與新冠肺炎病毒這場戰“疫”中,許許多多的身邊的“逆行者”挺身而出,典型人物和事跡的引導作用不是灌輸式的解說,而是貼近生活、契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情景化共情的過程。在通過電視、與家人的交談等,孩子們多多少少會有些了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從中提煉出主題,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孩子們去感受逆行者們身上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這正是愛國主義教育最鮮活的素材。在內容方面,讓一些新時代生動、鮮活、可親可感可接受的身邊故事進入教材、走進課堂,對幼兒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愛國主義中的情感教育和認知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且認知教育不能替代情感教育。應真正關注幼兒的生活和興趣,從當下的、身邊的資源入手,選擇契合幼兒年齡發展特點、能夠引起幼兒共鳴的話題。例如,可以以孩子的名字為線索開展關于“中國漢字”的探究,了解姓氏文化、漢字的表意功能,名字背后蘊含的美好寓意,這些其實都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名字就像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名片,幼兒通過發現名字的異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也潛移默化地了解漢字文化,甚至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價值追求(取名字的寓意,表達美好期望等)。還有在生活中,筷子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載體,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以筷子為線索開展文化認同教育,讓幼兒感受、體驗具有中國韻味的餐桌禮儀等,這些內容也是幼兒能夠切實體會得到的、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
4、發揮多元主體力量,共促學前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
國家和社會層面應加快建設適宜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如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繪本、兒歌、游戲材料等。這些教育資源承載著隱形的教育情感和認知目標,能夠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幼兒興趣。幼兒園能夠利用這些資源補充和完善園內的活動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知識傳遞型”的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游戲化、生活化。適宜的材料既有利于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興趣,有助于教師依托一定的教育資源,迸發新的教育思路和形式,更好地優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同時,幼兒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老師、家庭和社會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許多家長忙于社會事務和家庭瑣事,把愛國主義教育都依賴于幼兒園,而家庭配合很少,甚至還有極少數家長言論舉止不當,不能以身作則,無法給予幼兒正面影響。因此要強化家園共育,形成育人合力。
目前愛國主義教育家園共育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有較為明確的目標,通過家園共育的途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前期調查,協助幼兒做好經驗準備,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第二種則是以教育目標、內容為導向,利用網絡、圖畫書、實地參觀場所等資源,引導家長在親子活動中滲透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無論是哪種形式,家長的配合度和參與度很關鍵,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具體而言,要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的家園合力作用,要加強家園溝通,使家長意識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并為家長提供適宜的教育建議和相關資源,如適宜的繪本、實地參觀資源及如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進行引導。簡言之,在意識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家園共育重要性的同時,要把握適宜的方式,推進和完善園內、外的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