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科技創新征途上,已經可見95后的身影
2021-08-03 09:06: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生于1997年的馮翀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同時也是一名在硬科技領域打拼了3年的創業者。

投身科創的緣由,和頗受年輕人追捧的科幻片《鋼鐵俠》有關。電影里,男主角進行懸空觸控交互的場景,深深吸引著馮翀:為什么不能把這樣的科幻場景變成現實?他和幾個學生合伙人就這樣,踏上了裸眼增強現實交互技術的創業之旅。

像馮翀這樣的95后青年還有不少。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青創匯”分論壇上,多位95后年輕人分享了他們和科技創新的故事。

95后、00后是在深度數字化、廣度網絡化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們習慣性地給他們貼上“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的標簽,但在這些標簽之下,這群如今年齡最大不過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還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他們對于科技創新的熱愛和向往。

相信科學的力量

憑著最初的好奇心,馮翀和幾個同學花了12個月的時間,搭建出一套簡易的投影交互原型,借此可對紙質資料進行翻譯、搜索、記錄等操作。這套設備獲得不少學生競賽的獎項。

獲獎之后,這支年輕的科技創新團隊,面臨一個巨大的抉擇:是憑借這些獎項順利畢業,然后各自求學,各自就業,還是繼續研發,將這一項目商業化?和大多數的大四學生一樣,他們面臨著升學和就業的壓力,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不止一次地感到迷茫、猶豫,甚至是恐懼,也曾多次陷入了激烈的討論之中。

“假如到此為止,我們的夢想也就到此終止了;假如繼續創業,但失敗的話,我們可能面臨失去應屆生的資格,包括失去求學就業的機會……”馮翀說。

最終,他們作出一個至今仍覺自豪的勇敢決定——繼續創業:5個人,5條槍,翻身上馬,繼續在科技創業領域策馬前行。

后來,馮翀逐漸組織起一個30多人的團隊,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了8項國家專利,并入選中關村U30年度優勝者榜單,成為歷年來優勝者當中最年輕的一位。

作為一名95后青年,馮翀也曾嘗試分析,他們這一代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特質,“我們的生活條件相對富足,也養成了相對任性的個性,但這種任性有時候可以化為一種強大的動力,那就是如果認定了一件事,就會特別執著和堅持。”

他告訴記者,他們這一代尤為相信科學的力量。不管是智能手機、移動支付,還是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這些新生科技從聞所未聞到習以為常,不過是10年不到的時間,而95后青年的成長周期,完整地經歷了這些科技騰飛的過程。

馮翀是看著科幻片和科幻小說長大的,他因此相信科幻世界描述的場景能夠成為現實,他相信科學技術能夠發展到讓人們難以想像的地步,相信人工智能能夠產生巨大的生產力,相信可控核聚變能夠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相信生物醫藥可以醫治大多數的疾病,相信飛船能夠探索更遙遠的星辰大海……

“因為我們這一代有時間!假如這一切要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的時候才能完成,我們那時也才四五十歲。”馮翀說,因為相信,所以他們能夠在迷茫時堅持下來,因為相信,所以他們在猶豫時能“看見”未來。

他們還相信自己的國家。馮翀出生于1997年7月,恰是香港回歸的時候。

他說,中國從GDP世界第七到GDP世界第二,許多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無數的95后、00后青年和他一樣,很少有歷史的羈絆,他們記憶的時刻,大多是北京奧運,是上海世博,是全民抗擊疫情的眾志成城,這些都是國家的高光時刻,這些讓他們有著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趕超

王婧雨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的一名95后。3年前,受到“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的感召,她加入了中國航天的大家庭。

過去3年,中國航天不斷帶給她各種驚喜: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到39次,我國由此成為全球發射次數第一的國家;2019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300次發射,金牌火箭也完成了第100次發射;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我國又陸續完成了“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天和核心艙”等發射任務,實現了中國人的火星探測夢、月球探測夢和載人空間站之夢。

伴隨著這些“國”字號重大任務的推進,大批年輕的科研人員被推到任務的最前線。一個直觀變化,是航天發射大廳從以前坐滿白發稀疏的老一代航天人,到如今濟濟一堂的“頭發烏黑茂密”的青年航天人。

2020年9月,王婧雨作為試驗隊的一名隊員,參與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射任務。在發射場70多個日日夜夜,她經歷了火箭從進場、總裝到發射的全過程。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發射廠房外的一句話: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這讓她更直觀地感到,航天人每時每刻都要嚴慎細實。

她告訴記者,有很多和她同齡的95后,他們第一次參與重大任務也會激動,但在她看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和同事們在單位連軸轉,齊心協力攻克難關的日子。

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失利。很多90后、95后航天人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發射失利帶來的殘酷。

然而,面對這樣的挑戰,航天團隊沒有任何退縮和猶豫,經過908天的日夜奔波,他們查找原因、反復論證、攻克難題,最終取得“胖五”復飛成功。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一直在含淚奔跑,這句話成為那段時間航天人的真實寫照。

有人問王婧雨,與老一輩航天人相比,這一代航天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這讓她想起了戚發軔院士的一句話:對老一輩來說,他們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而年輕一代則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到趕超,所以任務更加艱巨。

“這些年中國航天的成就也充分說明,只有創新才能占據先機,我們要把握好這種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掌握發展主動權,才能擔當起國家賦予95后航天人的重任。”王婧雨說。

她很喜歡一個前輩的評價:95后的中國青年,就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往無前的一群人。

“我們就要做這樣的人,沿著夢想的階梯拾級而上,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不停歇。”王婧雨說。

真正實現科技自信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說,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科技創新還是年輕人的世界,一個人創新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到45歲,根據統計數據,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出獲獎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歲。

“再過幾年,95后青年也將陸續進入創新的最好黃金時期,現在無論是人工智能、5G、物聯網,還是下一步的量子計算,都是我們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要引擎。在這樣的時代創新創業,他們具有巨大的優勢。”翟立新說。

對于95后、00后,馮翀認為是承載強國志向的一代,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自當做中流之砥柱。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說,今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越發達,社會就越繁榮,文明就越昌盛。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會帶給人類社會重要進步,甚至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95后、00后伴隨著科學技術創新、知識大爆炸一起成長,應用和感受時代創新帶來的種種便利,正在成長為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青年的使命。”鄭浩峻說。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是擔任“慧眼”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他告訴記者,前不久,“慧眼”衛星直接測量到宇宙最強磁場,磁場強度高達約10億特斯拉,比人類實驗室目前所能產生的最強磁場——幾十特斯拉高出幾千萬倍。

而這項成果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葛明玉,完成該論文時只有36歲。

“慧眼”的另一項成果和快速射電暴有關,科研人員依托“慧眼”衛星,發現首個和神秘快速射電暴相關聯的X射線暴,確認其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這一發現,獲得了全球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共同點贊: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被美國《科學》雜志列入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這項成果論文的前三位作者,分別只有35歲、38歲、38歲,還是以年輕人為主體。

《科學》雜志的記者曾問過張雙南一個問題:“你認為中國的科學和技術,什么時候能夠真正達到國際一流?”

他當時答道,“我這一代不行了,我的學生能夠有所作為,但真正能夠使得中國建立科技自信的,是我學生的學生,也就是95后、00后的這一批年輕人。”(邱晨輝)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