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區之力辦好“十六中” 2020年高考本科上線率為81%
2021-09-07 10:05:44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沒有“掐尖”招生,沒有陪讀,沒有熬夜,更沒有一名學生參加校外培訓;但教學質量卻非常好,連續4年,高二學考合格率分別為96.1%、99.66%、100%、100%,2020年高考本科上線率為81%,2021年更是高達91.4%。連續兩年,在岳陽市全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中排名第一。報名情況也從過去“求著學生報名”,變為現在“家長爭相讓孩子擠進來”。

這所學校,就是湖南省岳陽市第十六中學,一所縣域普通高中。

超常規——

區委、區政府力排眾議用能人

4年前,這所學校還叫岳陽市君山區第一中學,是君山區最好的高中,但教學質量并不高,全區6所初中每年約1600名初中畢業生,中考前350名的,幾乎沒有人愿意報這所學校。“干脆不要辦了。”有人對新任君山區教育局局長彭海泉說。

“學校辦不好,怎么能留住人心,君山又何談發展?”君山區委、區政府下決心改變現狀。2017年,君山區投入近2億元,在原計劃建區委、區政府辦公地的位置,舉全區之力建起一所嶄新的學校,君山一中整體搬入,并改名為岳陽市第十六中學。

“一定要辦出水平,讓老百姓滿意。”幾任君山區委、區政府領導下了決心,“舉全區之力辦好十六中”成為共識,“‘超常規’,這,就是標準。”

首先是校長。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有一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時任許市中學校長的夏忠育,被任命為岳陽市第十六中學新校長。

“初中校長變成高中校長?”任命一出,很多人大吃一驚。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副校長何軍也來自許市中學。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課改典型——許市中學。

記者曾經到許市中學采訪過兩次,這所君山區的農村初中,此前經過夏忠育和同事的10年課改,從農村薄弱校蛻變成課改名校,教育質量有極大提升。夏忠育也成為湖南省首批“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夏忠育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

“高中能跟初中一樣?”“一天高中都沒教過,能當高中校長?”“君山就沒人了?”各種反對聲不絕于耳。

君山區委、區政府仍堅持。“夏忠育是個只曉得做事的人,你要全力支持。”時任君山區委書記謝勝把彭海泉叫到辦公室,一再叮囑。

“校園內的事他放手搞,校園外的事全歸我。”彭海泉表態。

其次是師資。原君山一中的教師,愿留的、考察合格的留下,其余全由區教育局統籌安排;所缺教師,從各師范院校引進優秀畢業生,同時全國招聘,截至目前,共新進教師93人。

再其次是招生。之前岳陽市的城區高中,每年在君山區的招生指標是240人。君山區政府明確表示:“從2017年開始,高中全部學生只在本區就讀。”

抓管理——

從寢室紀律和衛生開始

夏忠育是2017年3月上任的。上任后兩周,他只做了一件事:談話,了解情況。全校103名教師,全部談遍。

盡管有思想準備,但沒想到有這么多問題:學生上課睡倒一片,甚至包括高三學生;廁所煙頭成堆,寢室東西亂放,學生晚上聊天到一兩點;學生為到校外吃飯、上網,跳窗戶、翻圍墻;還有校外打架的……

如此校風學風,何談質量?

先抓寢室紀律。何軍搬進了學校宿舍,每天查寢,有學生“不相信會受處罰”,晚睡,被點名批評;再犯,家長請來陪住;再犯,停課。

再制定各項嚴格規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所有學生全寄宿。“便于管理,也便于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何軍的女兒也在學校就讀,曾經有段時間她帶女兒住在一墻之隔的教師公寓。“你家孩子為什么不寄宿?”有家長質問。何軍立馬帶女兒搬回學生宿舍。

第二條嚴規是任何家長不得在校外租房陪讀,更不要上各種培訓班,切實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與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三條嚴規是所有學生不得帶手機進校。剛開始特別難執行,動員、談話、勸導、沒收手機,幾個月下來,學生們從被動接受到自覺自愿。

搞課改——

讓教與學成為快樂的事

課堂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建校之初,夏忠育思考借鑒、發展許市課改模式,推動學生自主管理。

記者在岳陽十六中采訪兩天,聽了3次課,進了學生宿舍,查看了學生筆記、作業,一個特別深的印象是:全校1638名學生都在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全力以赴地學習。

怎么做到的?“是課改,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幾乎每個人都這樣回答。

岳陽十六中的課改是“自主互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五環漸進”教學模式:“自主學習—討論學習—展示提升—梳理鞏固—達標檢測”,即在課堂教學前,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目標,提供知識路徑,預設教學效果,寫出導學案;學生據此預習,上課時分小組討論,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和講解,教師據此修正、點撥、拓展與測試。一句話,變教師灌輸式教為學生主動學,帶著問題學。

“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共同進步。”該校語文教師尹虹說。

全體師生培訓,教師們聽講座、觀摩聽課、學寫導學案、熟悉“五環漸進”模式、上體驗課,理論實操輪著來。學生們也開始培訓,包括課改形式、內容、方法。

為了讓每名學生都能不由自主地學習,學校出臺了一整套細致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一是小組學習模式。全校所有學生,約6至8人一組,學習、生活、紀律等所有評價,都進行以組為單位捆綁式評價,組內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次上課,小組成員輪流上臺做“小老師”。且組內所有成員除了擔任各學科小組長外,還負責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在組長的帶領下,大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二是組建自主管理團隊,讓學生“自己管自己”。學校學生會有180多人參與自主管理,還有班級、小組自主管理,共同承擔全校學生24小時管理工作,包括作息時間、課堂紀律、公共和個人衛生等,且所有規章制度和扣分細則等都是學生自己制定。“幾乎所有的事,都由學生自己做。”夏忠育說,“甚至晚自習班上都沒有教師,只有三四名教師負責安全。”

三是創建夕會課程。每天20分鐘的夕會課程,既是學生自主進行思想行為教育的思政課程,又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實踐課程。在夕會課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過長期的自主教育,學生心態陽光、能力彰顯、習慣良好,朝著自己制定的目標前進,教育教學質量自然顯著提升。

“學生主人翁意識凸顯后,狀態就不一樣了,學習效果也跟著好起來了。”該校教師謝勝華說,教育教學質量上去了,全校沒有一名學生上校外培訓班,教師更有尊嚴了。(李倫娥)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