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育人模式變革 鄉村學校高質量發展難題怎么破?
2021-12-07 09:09:42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首先,要幫助關鍵人物梳理現象,找到真正的問題。

變革初期,李子臣認為很多問題都是下面的干部和教師不給力、抱怨多導致的,然而,“爆破小組”看到的是,各層級崗位職責不明晰、校長有時會越級指揮,年級組長、副校長和校長思路不一致,教師糾結到底聽誰的。“真正的問題是治理結構,而這問題的根源或許就是你自己。”“爆破小組”的校長們不掩鋒芒。

當變革陷入膠著,“領導者”產生猶疑,“爆破小組”又成了強心劑。

“老師們關心的還是錢!”“因為有鄉村教師補助,工資已經很高了。”在教師為薪酬方案吵得不可開交時,李子臣見到領航班校長汪正貴就大吐苦水。

“是因為老師們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被抑制了,所以只好在錢上計算得失。”汪正貴幫李子臣分析,“老師獲得不了學生的認可,沒有價值感,即使工資翻倍也不會真正快樂。改革就是要激發老師更高層次的需求。”

在山東青島兩所十一盟校工作的校長汪正貴、高仁輝,今年有一沓往返于青島和北京的機票。他們經常是安排好學校的工作,利用周末甚至周中飛來北京,在李子臣的辦公室一坐就是4個小時,從早上8點聊到中午12點,再馬不停蹄趕回青島。

察覺問題,做好溝通,也讓不老屯中學的更多教師理解了變革。

從方案解讀到個人發展,從課堂學生到家庭孩子,“爆破小組”的校長們幾乎和不老屯中學的每一位教師都聊過了。從“你們自己學校很閑嗎”,到“您來啦,快坐快坐”,不老屯中學的教師越來越感佩“爆破小組”的推心置腹。“啥也別說了,干吧!”教師李小敏說。

這樣的溝通打開了一扇窗,涌進清冽甘甜的風,開闊了這些鄉村教師的視野,治愈了他們的心靈,讓越來越多的教師放下包袱,積極迎接變革的挑戰。

變革帶來了什么?

課程豐富了,教師有干勁兒了,學生有動力了

2021年暑假,學校大變樣。

講臺撤了。黑板的高度降低了一些,為師生平等交流創造了條件。

辦公室沒了。每一間學科教室既是課堂,也是教師辦公室,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地方,這樣師生交往的頻次就增加了。

禮堂的階梯座椅也沒了。騰挪出更多的空間讓原本單一開會的地方變成了可以因需求而變的多功能空間。“下學期會開戲劇選修課,孩子們排練需要更大的空間。我們把燈光也換成更亮的,這里正好還可以當戲劇教室!”李子臣說。

教師的教研更是熱火朝天。在教學樓的機房里,各個學科的教師在集中研發新學期的學習指南。十一學校送來了剛研發好的最新版課程資料以及貼心的指導和幫助。楊紅糧現在是物理學科組長,在組織教師們編寫本校課程資料時,他特別強調:“十一學校的資料很好,但還是要根據學校的實際來使用,咱不能照搬,學生基礎不同,最了解不老屯中學學生的還是咱自己。”

8月30日,不老屯中學的新學期來到了。

“摩爾曼斯克港”“Dream English Garden(夢想英語花園)”“九章書屋”……不老屯中學現在每一間學科教室都有了一個獨特的名字,這里既是教室又是教師的辦公室,部分教室下午會變身社團活動室,晚上是學生們的學科自習室。學科教室的墻上貼著一張近兩米高的全年級課程表,每一個時段的格子里,都有密密麻麻六七種選項。

“你下節課教室在‘九章書屋’,走到頭那間。”一到課間,新任初一年級主任李小敏就會走到一樓樓道里,在來來往往的學生中做“交通指揮”。

學生們從一個學科教室各自前往下一個,宛如一條海中的魚,自如平滑地游過走廊,在群體中成長,又有著自己的方向。

這學期,為適應學生的多樣發展,不老屯中學立足本地特色,借鑒北京十一學校的課程體系,初步構建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豐富、多樣、可選擇課程體系。

“我們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對差異比較明顯的學科,比如數學、物理等進行了分層設計。”董漢良介紹,“關鍵在于形成能夠支持因材施教的課程。分層教學其實在各地流行過一陣,但基本上課程都沒變,只是按照分數的高低,把學生放到不同的層次里。分層課程的本質是要針對一類學生,從目標到內容到教學方式到評價方式的系統設計,這樣的課程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不是僅僅為了提高分數。”

現在,不老屯中學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指南、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作業設計。對學什么、怎么學、在哪里學進行了整體設計,之前課上“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自由選擇空間變多了,學生們的興趣起來了,但導師得為學生的自由“保駕護航”。“自習我最適合選哪位老師?”“我這么選課行不行?”“怎么合理安排社團時間?”學生們向導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導師和學生們一起分析,幫他們找準自己的特點。學生還可以在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學后,根據自己的學科需求和特點“約見”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個性化輔導。

“老師,我覺得去數學1不好意思,數學2又怕跟不上……”新學期分層走班讓蘇蘇有些糾結。針對她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導師耐心地和她溝通,并告訴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特長,也許在數學里你是1,但是在英語或者歷史、地理課程中你就是高層了。蘇蘇理解,原來選課走班就是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她放下疑慮走進屬于自己的課堂,她驚喜地發現老師的授課節奏比之前“滿堂漫灌”更適合自己,老師還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我今天舉手搶答問題了!”課堂跟得上了,蘇蘇越學越起勁。

“木蘭的劍應該是這樣子的。”正在排練音樂劇《花木蘭》的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討論著道具。如今不老屯中學的體育課不再只是操場上跑步,音樂課也不局限于唱歌,獨輪車、足球、籃球、飛盤、啦啦操、音樂劇、合唱、書法、中國畫、服裝設計與制作……各學科選修課琳瑯滿目。

“如何找準潛在客戶?”“如何形成民宿的特色和競爭力?”“如何形成良性的經營模式?”勞動技術課上,學生們正為“民宿招標”討論得熱火朝天。密云區作為北京的生態涵養區,風景優美,旅游業是不老屯村的主流產業,不少學生家里就開著“農家樂”餐館。但受到多種因素限制,村里的民宿水平目前仍有提升空間。不老屯中學的師生看準這個契機,將設計改造民宿作為本學期勞動技術課程的學習任務。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學生們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立項申請書、民宿設計方案和宣傳運營方案。

“學習終于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了!”李子臣笑著說。從鄉村特色出發設計學習任務,在真實的挑戰性任務中,數學、語文、測繪、藝術、建筑、設計、商業、媒介素養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字,而是在遷移運用中全方位鍛煉著學生的能力。從做題到做事,從解題到解決問題,跨學科綜合學習成為常態,核心素養的落地水到渠成。

教師們也變得干勁兒十足。

在李小敏和崔麗莉的地理學科教室,墻壁上貼著學生們用糧食拼成的中國地圖、用吸管制作的降水量表、漂亮的主題手抄報……崔麗莉總覺得教室的布置還有改進的空間。看到李子臣便迫不及待地問:“這么布置行不行啊,校長?”“這是你的地盤兒,聽你安排。”李子臣笑著走了過去。

“分層教學后是比之前工作量大了一些,但學生們眼里有光了!他們現在會圍著我說好多舉一反三的思考,嘰嘰喳喳,積極性特別高!”初三數學教師呂英芹笑著告訴記者,“看著學生們學通了,感覺真沒白干!可能這就是當老師的幸福吧。”

被聘任為教務處主任的姜萍萍,抱著一沓表格:“現在我就是一線教師的‘服務員’。”教務、德育、學籍、防疫、印刷、報表、社團……大大小小10余項任務改革后都劃歸了教務處,確實壓力很大,“不過,一邊學一邊做唄,還有好幾位兼職的教師幫我呢”。

8月31日,開學典禮舉行。

沒有校長講話、沒有領導致辭、沒有口號目標。不老屯中學建校時的老校長和第一批老教師被請來了,講述了他們青春不老的奮斗故事。學生主持人落落大方,教師們真情流露,家長們殷切寄語。

在夢想銀行啟動儀式上,屏幕上飛快轉動著全校學生的名字,臺下的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停!”隨著主持學生的一聲指令,結果出爐,在掌聲和歡呼中,3名隨機選出的學生大聲念出了自己的“夢想存折”——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鄉村老師,用知識帶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攝影師,親眼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我的理想是一年后的中考取得好成績,然后努力學習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

“每個鄉村孩子的未來都是珍貴的。”那一天,李子臣在心里,把這句話默念了無數次。

他又回憶起項目組一起制定戰略、使命、核心價值觀的場景:

“學校竭盡全力提升教師的幸福感,以利于教師竭盡全力成就學生的幸福感。”

“從差異中發現潛能,為多元發展不斷創造機會。”

“培養有底氣披荊斬棘、有勇氣笑對人生的學生。”

他對這場改革的決心更加堅定了:不是為了把學校做成“京城名校”,而是要幫助堅守在鄉村教書的教師成長,幫助留下來讀書的每一個孩子成才。

那一天,李子臣站在辦公室的窗前,看著孩子們在校園里嘰嘰喳喳,陽光灑滿了窗格,臉上出現了難得的舒展的笑。

他轉過身對記者說:“其實變革永遠在路上,只要是為了學生成長好,我有什么可怕的呢?對吧!”

(所有學生均為化名)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