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fā)通知,對加強教育App管理,推動與“雙減”政策銜接提出明確要求。對于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不良學習方法的作業(yè)App,通知要求暫時下線,整改到位并經(jīng)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后,方可恢復備案,未通過審核的撤銷備案。
“拍照搜題”起源于“AI答疑”,其本質(zhì)就是用戶拍照后,系統(tǒng)利用已有題庫給出答案。由于可以減輕工作量,提升教輔效率,“拍照搜題”類App近年來頗受一些老師和家長青睞,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風口。在手機應用商店中搜索“答案”等關鍵詞,便會出現(xiàn)上百家相關App。
不過,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有了“拍照搜題”類App,一些學生在做作業(yè)時往往懶得動腦筋,直接用手機搜出答案照搬照抄。這樣做的結果極為負面。一方面,題目全部正確的假象,掩蓋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水平,影響了老師對教學效果的判斷,不利于教學相長。同時,過度使用“拍照搜題”,導致學生對知識和問題不再進行思考,思維因得不到鍛煉而鈍化。甚至有的學生對“拍照搜題”類App產(chǎn)生依賴,鋌而走險帶入考場。今年高考期間,湖北武漢一名考生將數(shù)學卷題目拍照上傳至某搜題App,試圖尋找答案。所幸App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之后,立即截圖并舉報。
今年以來,有關部門開始對“拍照搜題”類App全面叫停。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線上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不良學習方法。
隨后,四川等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發(fā)布校外培訓機構廣告提示,不得制作、發(fā)布含有“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不良學習方法等內(nèi)容的培訓廣告。如今,教育部要求暫時下架“拍照搜題”類App,受到許多家長和教師的歡迎。
對于野蠻生長多年的“拍照搜題”類App來說,是時候撥亂反正,整頓規(guī)范了。當然,應該看到,“拍照搜題”類App本身并沒有原罪,關鍵在如何去正確使用,揚長避短。在教育部的通知中,也沒有對其一棒打死,而是要求整改到位,經(jīng)審核后可恢復備案,未通過審核的撤銷備案。接下來,如何整改就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在這一點上,“拍照搜題”類App不妨借鑒短視頻、游戲平臺的做法,在實行實名認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青少年模式”,在時長、功能等方面對學生的使用行為進行規(guī)范。一方面,應根據(jù)題目的難易程度進行分類,簡單的題目不顯示答案,復雜的題目則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給出思路讓學生自主解題,養(yǎng)成自己動腦思考的習慣。
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用戶每天的使用時長、搜題數(shù)量予以限制,避免其養(yǎng)成學習惰性,過度依賴外界工具。廣大家長也要正確對待和使用“拍照搜題”類App,面對孩子求助時盡可能和孩子一起思考,在冥思苦想之后共同體會豁然開朗的喜悅,而不能將孩子一味推給手機。(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