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眉山市東坡小學,一首特別的下課鈴聲響起。伴隨這首由蘇東坡詩詞改編的歌謠鈴音,孩子們歡快地走出教室。
這是記者日前在眉山采訪時看到的場景。據東坡小學校長杜科介紹,近年來,學校探索通過吟唱、朗誦、舞蹈等形式來演繹蘇東坡的經典作品,傳承東坡文化,并希望學生能從中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必須擔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對‘東坡故里’眉山來說更是應有之義。”眉山市教育和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郭建國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眉山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地方特色,將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積極推進“五育并舉”,努力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讓“東坡文化”走出書本
形成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全程的自覺
“坐落于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又以‘東坡’冠名,這既賦予了學校沉甸甸的文化內涵,更使學校承載了重要的歷史使命,那就是傳承、弘揚好東坡文化。”杜科說。
東坡小學把校訓確定為“像東坡一樣”,希望師生能像東坡一樣做人、做事、做學問。但如何把這樣的希冀落地到學習生活中?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蘇東坡的經典詩詞被列為學校的重點任務。
為蘇東坡詩詞譜曲成了突破口之一。如今,在東坡小學,類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鈴聲還有很多,深受學生喜愛。這些韻律歡快、盡顯詩情的“東坡歌”,出自副校長李愛剛之手。
李愛剛是一位很“文藝”的數學教師。工作之余,他最喜歡一邊翻閱蘇東坡詩詞,一邊彈著吉他,為蘇東坡詩詞譜寫古風小曲。最初,李愛剛是以成人視角和審美進行創作。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或許可以將這一愛好帶進課堂,讓學生在歌聲中吟詩誦詞,認識、了解蘇東坡。
為了讓譜曲更貼近學生的喜好,易于傳播,李愛剛請音樂組教師一起幫忙,還自費請人做伴奏和范唱。在一次次的打磨中,他的作品——《東坡》成型了。李愛剛迫不及待地將這首歌曲教給學生,孩子們聽了幾次便可以哼出來,“唱詩比背詩快!”
《東坡》問世至今,李愛剛創作了以蘇東坡詩詞為背景的兒童歌曲十余首,其中不少作品成了學校上下課鈴聲。
2017年9月,東坡區教體局借力于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成立了“傳承東坡文化”骨干講師團,培養打造一支傳播東坡文化的骨干力量。蘇轍小學美術教師廖衡就是講師團的一員。
“在講師團的學習中,我發現在描述蘇東坡的作品里,缺少了描繪他故事的畫作。”廖衡認為,透過孩子的筆觸或許能填補這一空缺。于是,他鼓勵并指導學生畫出自己心中的蘇東坡。
最近,廖衡收到了四年級學生李沐燦的畫作《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讓他很受觸動。“在成年人眼中,這首詩里的蘇東坡是失意的,”廖衡說,“但在李沐燦的筆下,展現的卻是詩人的恣意灑脫,讓人從中讀出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浪漫和歡暢。”
讓“東坡文化”走出書本,既外化于校園環境,也融入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在眉山市的校園里已成為一種教育自覺。眉山市統籌各區縣,通過“打造家訓家風”“三蘇成長足跡”等專題課程、編印鄉土教材、開發傳統文化研學路線等途徑,讓師生感受傳統文化獨特魅力,提升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素養。
一根竹子的“藝術之旅”
構建傳統技藝傳承的教育鏈條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於潛僧綠筠軒》里的這句詩詞,流傳甚廣。對于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之稱的青神縣來說,這是人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其精湛的竹編技藝更是當地人世世代代的驕傲。
順著竹香,記者走進青神縣南城小學的竹編教室,只看到孩子們抵著竹子,手持刮刀,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刮出薄如蟬翼的竹絲,青神竹編的材料就這樣從稚嫩的小手中誕生了。
“小時候,家后面是一片竹林,我是玩竹子長大的。”南城小學五年級學生曠佳艷舉著自己編織的竹熱帶魚自豪地說。來到南城小學的第一個學期,曠佳艷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學校的竹編社團。在這里,她從竹編生產工具的使用學起,逐漸了解了竹子變成竹編的全過程。
“學校像她這樣的孩子很多,不少學生家里一直從事竹編生產工作。讓孩子了解竹編,并非要把他們都培養成竹編匠人,而是希望他們將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南城小學校長李遠勤說。
五年級學生孫藝童是青神縣實驗小學校竹編工作坊的成員,她已經帶著作品參加了大大小小多個校內外竹編比賽,大家都夸她的竹編“很有想象力”。
不同于南城小學強調傳承,青神縣實驗小學校的竹編教學更側重于創新。“既能讓他們學會一項手工藝技能,又可以培養審美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該校竹編教師曹玲俐說。
幾十年來的發展,青神竹編已成為當地文化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為加強竹編人才培養,青神竹編藝術職業學校在青神中等職業學校基礎上掛牌成立。陳云華,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如今也是青神中職學校的特聘教師。“要把竹編傳承下去就必須要從教育入手,從學生抓起。”陳云華說。作為傳承人,自己參與到學校教材編寫、實踐教學等環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途徑。他也相信,在這樣的教育鏈條下,青神竹編的傳承一定后繼有人。
“我們通過政校企互聯互動,堅持技藝育人、文化育人、竹品成人,把傳承非遺和助推產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價值追求。”青神中職學校副校長鄧光強介紹,近年來,學校人才培養效果顯著,專業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我教媽媽打腰鼓”
發揮教育對文化傳承的引領作用
“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記者尋著歡快的腰鼓聲走進了彭山區公義小學,學校腰鼓隊的孩子們正身系腰鼓,手握紅綢鼓槌翩翩起舞。
在這群跳腰鼓舞的學生中,有一位名叫江伊凌的小老師。她不僅學會了腰鼓,還教出了一位“大徒弟”:她的媽媽。
江伊凌生活的公義鎮是遠近聞名的“腰鼓之鄉”,曾經這里的人們會打腰鼓、愛打腰鼓。但如今,村里打腰鼓的人越來越少了。
來到公義小學后,江伊凌驚喜地發現,學校不僅課間操就有跳腰鼓操的項目,還有一支腰鼓隊,她申請加入。
“四方轉很難,但梁老師告訴我堅持下去,才能真正學會打腰鼓。”江伊凌說。如今她已是學校腰鼓隊的骨干,那個曾令她心馳神往的《盛世腰鼓》節目,表演時沒她還真不行。
江伊凌口中的梁老師,是公義小學語文教師梁春梅,也是“梁春梅腰鼓工作室”的領銜人。“30多年前,我在公義小學上學時,曾跟著腰鼓藝人吳成英老師學腰鼓。2009年調回學校任教后,我發現學校的腰鼓課竟然還在上。”梁春梅說,學生的鼓點聲仿佛敲醒了她:腰鼓要繼續傳承下去。于是,她再次拿起鼓槌,學腰鼓、教腰鼓。
“這些年,學校帶出了不少打腰鼓的老師,后來他們調去其他學校,也把腰鼓技藝帶到了那里,腰鼓也算是開枝散葉了。”梁春梅笑說。
“腰鼓讓我們這所農村學校煥發新的生機,學校也引領了當地腰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公義小學校長徐東說,學校堅持“傳承傳統+藝術育人”的理念,近年來,又引入傳統武術課程,現在全校師生跳腰鼓操、練武術群操,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
“學會腰鼓后,我回家給媽媽表演,媽媽說我像極了小時候打腰鼓的她,還讓我教她打腰鼓。”江伊凌說。母女二人在院落里就這樣你一步、我一步地打起腰鼓來。媽媽還在跳廣場舞的時候帶上腰鼓跳上一段,吸引了一群人跟著學習。
如今,公義鎮的廣場上多了許多跳腰鼓舞的人。每次經過,聽到這時隔多年又響起的熟悉的腰鼓聲,梁春梅的心里就涌過一陣陣暖意。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5日第3版
標簽: 東坡故里傳出教育新聲 meta name=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