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播報了一條消息,一列“健康列車”從成都火車北站發出,抵達涼山州喜德縣尼波鎮,為彝族群眾開展“健康暖冬行”活動。這輛經過改裝,配備包括彩超儀、心電圖機、肺功能儀、DR機等醫療設備的列車,是成都大學與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行的全國首創健康列車,聚焦西南地區鐵路沿線點多、線長、面廣、就醫難的現實情況,自2015年9月以來開行了上萬公里,為鐵路沿線職工群眾送去貼心暖心的醫療服務。在專業醫生和管理團隊的帶領指導下,成都大學醫學生登上這輛“開往春天的列車”,在提升專業知識、應變能力的同時更加堅定了醫學理想。
“健康列車”醫學人才培養實踐創新,是成都大學強化醫學人才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服務社會能力的一個場景,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全面納入學校醫學人才培養方案。近年來,學校以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為基本遵循,強化課堂與實踐并重,科技與人文并舉,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取得豐碩成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示范和參考。
聚焦“新醫科”建設,創新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
成都大學(以下簡稱“成大”)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綜合性大學。近年來,成大堅定實施人才戰略、特色戰略和國際化戰略,不斷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目前,學校有27個專業入選國家教育部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獲批專業總數位居省屬地方高校前列。
“當前,學校正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應用型城市大學。一流的綜合性大學不能沒有醫學院。醫學教育肩負著培養醫學人才、滿足社會醫療服務的使命,綜合性大學齊全的學科門類給予了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獨特優勢,為新醫科建設提供了廣闊平臺。”成大校長王清遠說。
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成大的醫學教育也起步較早。1952年創辦的四川省成都衛生學校在2006年并入成大后開始本(專)科的高等醫學教育。2010年,在成都市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并入至今已有121年建院歷史的三級甲等醫院成都鐵路中心醫院作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2012年,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獲批,學校全面進入本科高等醫學教育階段,現擁有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技術3個本科專業,護理專碩和基礎醫學學碩兩個碩士點。在醫療管理服務和醫學教育中,學校始終與國家、地區發展要求同向同行,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對新醫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推進醫學教育改革。
“綜合性大學中的醫學學科建設是整體學術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遵循該學科特殊規律與特點,在保持醫學學科體系完整性的條件下,以臨床需求為導向,調整和優化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醫學學科,以學科的發展帶動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提升醫學教育水平,進而增強綜合性大學的社會服務能力。”成大副校長、醫學中心主任劉婭表示,邁入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成大將建設省內一流、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多學科協同發展的綜合性大學醫學專業。
2020年9月,《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提出醫學教育要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這一重大部署,吹響了新時代我國新醫科建設的號角。成大對新醫科發展作出部署和安排。發揮綜合院校優勢,促進學科協同創新發展以及醫文、醫理、醫工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高起點、高水平推動“醫學+X”復合型人才培養,走好面向未來的醫學教育改革之路。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融合,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重點圍繞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大數據與人體健康、醫學與食品衛生、體育等領域交叉學科,保障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學校為進一步完善醫學教育管理的運行機制,整合資源,統籌協調,組建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下設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教學單位包括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護理學院。擁有教學實踐基地30余家,其中包括直屬附屬醫院1家、非直屬附屬醫院3家。擁有國家藥物臨床試驗中心、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成都市創傷骨科研究所和川藏特色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四川省重點學(專)科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級重點學(專)科18個。
醫學中心擁有教學科研用房近2.7萬平方米,各類教學儀器設備總值上億元。成立后,通過采取實地調研、制度建設、人員配置,以及獲取專項經費支持等舉措,推進實體化運行。以綜合性大學為依托,多學科深度融合,已培養和建設了醫用機器人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四川省老年健康普及基地、成都市人體科學與醫學科普基地、成都市急救科普基地、運動醫學與康健中心、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等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生物醫藥類)等高層次學科平臺,全力推動一流醫學教育教學條件改善。
制度是良性運行的保障,人才是發展的原動力。醫學中心一直努力落實人才興校戰略。聘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成大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指導學校醫學建設。從海外引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后李建、杜克大學博士鄧禹等高端人才。通過多年的人才引進與培育,中心現有高級職稱教師230人,其中73人獲得博士學位,近30人有海外留學經歷。擁有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教育部門“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特聘專家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數十人。
人才的匯集也加速了教育教學及科研成果的提質增量。2020年臨床醫學專業通過國家教育部門認證;2021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點和基礎醫學學術學位碩士點獲批建立。近3年來獲得國家教育部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19項,省級教改項目10余項。近10人在國家、省級教學競賽中獲獎。近5年來醫學類縱向項目立項2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余項;學術論文1400余篇;出版專著(含教材)60余部;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
強化醫教研協同,構建特色鮮明的醫學生培養模式
“醫學中心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醫學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我們希望培養更多具有扎實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兼備預防醫學知識與技能,具備臨床工作和人文關懷能力、協同創新與終身學習意識,以及較強臨床思維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應用型醫學專業人才。”學校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楊進說。
個性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宣誓……”2021年12月11日,成大附屬醫院建院120周年學術系列活動總結會上,隨著20名醫學生進行《醫學生誓言》集體宣誓,成大張瀾學院裘法祖班(臨床醫學專業)正式開班。該班是成都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開展深度戰略合作的項目之一,旨在培養“裘法祖”風格的拔尖創新型卓越醫生。“張瀾學院是成都大學對優秀本科生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學院,裘法祖班醫學教育改革將充分吸收張瀾學院的改革成果,協同創新卓越醫生培養模式,實施‘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教務處處長葉安勝表示。
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多維度訓練。“我們醫學類專業的課程設置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醫學中心副主任楊林介紹。醫學中心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進行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學科之間的縱、橫向課程整合。在教學方法上,通過采用翻轉課堂、“基于問題”教學法(PBL)、“基于案例”教學法(CBL)、虛擬教學、床旁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圍繞“早臨床”的理念,在病理學實驗課中開展CBL教學。根據真實發生的醫療糾紛案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給予學生醫學倫理、醫事法律常識、危機教育等的啟蒙教育。魏媛媛教授作為PBL課程負責人,積極推動中心的PBL教學改革。“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讓學習途徑變得多樣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2022年,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何鑫磊考取北京大學醫學部重癥醫學專業研究生,他認為學校倡導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對他的幫助頗多。
構建社會實踐基地群,教學建模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圍繞校城融合,構建以“健康列車”為特色,涵蓋“四川省老年健康普及基地”“人文醫院”和“醫聯體實踐基地”的實踐基地群。建立“三階沉浸式實踐”教學模塊,通過課內課外、車上車下,教師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實踐能力培養。促進醫學教育“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落實,并逐漸樹立醫學生“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全科醫學理念。
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心強化科研意識教育,將科學方法原理、醫學研究方法和循證醫學思想的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培養學生科研素養,并鼓勵他們繼續深造。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王鵬在學術導師和臨床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大學4年先后發表SCI論文10篇。近3年,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取得專利授權近30項。
2022年3月28日,2018級護理專業學生李雯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為研究生,這是成大向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山大學、四川大學、悉尼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輸送的優秀學生之一。“我們希望學生通過本科學習,都能成為具備初步臨床科研能力、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較高人文素養的醫學應用型專業人才。”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彭長宇表示。
突出融合創新,提升醫學生服務社會能力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醫學類學生通過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基層社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狀況,觸發內心的潛在動力,形成創新創業的內驅力,自主地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構思和創造,形成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成果。“以學科競賽為導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被評為全國高校“兩學一做”支部風采展示活動優秀作品。
創新創業教育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特色亮點之一,擁有國家創新創業平臺。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醫學類創新創業人才,不斷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頂層設計上,學校調整醫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國家教育部門相關要求,通過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創新創業校級平臺選修課模塊,其畢業要求學分12分,實現課堂內外深度融合,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學校利用綜合性大學和政府部門各項政策資源,以及各社會實踐基地群,通過構建“5+5”“雙創”培養體系,讓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為醫學生構建了“專業+開放”高水平教學實驗平臺、“校內+校外”多層次多類別實習實訓平臺、“雙創+競賽”集訓平臺、“教育+孵化”全方位創業孵化平臺、“支持+服務”數字化資源平臺等線上、線下的“雙創”實踐平臺。
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院校優勢,倡導學生早臨床,攜手醫療機構,發現臨床問題,再組建學生“雙創”團隊,以項目為導向,以競賽為支點,打破現行的以班級為主的模式,在全校范圍內根據需要實現跨學科組隊,實現“以賽促培、以賽促練、以賽促孵”,打造學用結合的科研型、競賽型、創業型三類學生創新創業團隊。
醫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大多抱以觀望和淺觸的心態,盡管有學分的要求,但是要真正推動學生由“觀望”發展為“試水”,需要強有力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學校通過提高教師對專創融合的認識、定期交流和專業培訓,培養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建立了來自學校的科研導師、醫療機構的臨床導師和企業的創業導師三支隊伍。在學生創業項目中,三支隊伍通過相互交流、學習、磨合,共同指導、共同進步。
為了激發教師參與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醫學中心建立“雙創”指導保障制度。將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納入醫院和學校教職工職稱評定方案和學院教師年終考核體系,并制定學科競賽獎勵方案。通過建立培養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人員的勝任能力模型,使專創融合指導教師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
通過專創融合培養,成大醫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近年來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110余項,學生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總決賽銅獎3項、省級金獎4項;在“挑戰杯”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銅獎兩項、省級金獎4項;在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和三等獎兩項。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48項。“成都康娃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入駐國家眾創空間并獲評高新企業,“青橙·醫創”工作室立項成大輔導員名師重點工作室。
深化人文滋養,培養濟世擔當的當代良醫
“作為一名成大人,我很榮幸向大家分享我的援鄂抗疫經歷和感受……”在2020年校友事跡分享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護理組長佟樂滿講述道。作為華西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青年突擊隊隊員,他對口支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援鄂期間,他參與護理近70名危重患者,主動承擔護理工作中最危險的操作。因表現突出,獲得“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當前,醫學中心正持續積淀醫學教育文化、持續把握醫學教育規律、持續深化醫學教育內涵、持續增加醫學教育投入,形成“嚴謹育人、創新育人、主動育人、人文育人”的“四育”特色。學校通過創新思政課堂、樹立典型模范、構建實踐教育機制等多種途徑,深入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與醫學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三者有機結合,使學生成為具有扎實醫學理論知識、較強實踐技能和良好社會責任感的醫療衛生人才。大批醫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涌現出不少先進典型。獲得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護理學專業學生黃迪就是其中一名。
從個人到集體,成大醫學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處不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武漢按下“暫停鍵”。學校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分兩批共派出48人馳援武漢抗擊疫情,人數居市級醫院首位。16名援鄂隊員被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推薦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
同時,附屬醫院作為成都市新冠疑似病例定點醫院,圓滿完成各項抗疫任務,榮獲“成都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與此同時,醫院還開設了“戰地課堂”,結合學院倡導的人文育人理念,援鄂醫療隊隊員們錄制拍攝了專題教育視頻《醫學人文》,并在線上播出,為全體師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
2015年起,學校與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行全國首創健康列車,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鐵路一線,形成“敬業奉獻 熱愛傳遞”的列車精神。以健康列車為載體,將課程思政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育人品牌。運行7年來,組織志愿者上車服務1000余人次,累計開展導診導檢志愿服務8.5萬人次,門診醫療1.3萬人次,醫療巡診1.5萬余人次,為鐵路職工提供健康咨詢、健康講座及急救知識培訓接近4萬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數達萬余小時,成為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健康列車被授予“三下鄉”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稱號。
“成大不僅有列車精神,還有名醫精神、抗疫精神、扶貧精神,我們要弘揚好‘四個精神’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引導,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激發醫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醫學中心辦公室副主任楊瀅介紹。
近年來,醫學中心以人文醫院為依托,構建以人為本的整體健康觀培育機制,堅持把醫學人文精神融入臨床醫學教育,通過“四個精神”引導和培養學生擁有醫學人文情懷,提升人文關懷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
兼具強烈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專業技能的成大醫學生,在就業和深造中也得到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用人單位和高校的好評。近年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全部順利畢業,學位授予率98%;應屆生平均就業率95%以上,考研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水平逐年上升……
1995屆校友楊秋獲得第42屆南丁格爾獎章,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領導人的頒獎;1997屆校友袁莉,因長期支援涉藏地區醫療扶貧工作,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1屆校友冀旎在蘆山地震抗震救災中榮立三等功,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首屆臨床專業優秀畢業生黃毅,現在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大迄今為止已培養3萬多名優秀醫學人才,為四川及我國西南地區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如滿天星光灑向祖國大地,為人民的健康共同努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