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在此過程中,以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補齊尖端科學技術短板、打破科技封鎖,成為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實踐原點。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正是強大科技創新能力的源頭與保障,是未來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教育質量更是直接影響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現階段,我國研究生課程主要是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過多涉及基礎性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知識。今后,廣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探究研究生教育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創新能力。
“揚”“棄”“變”并舉,構筑新教學生態
由美國學者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以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堂內外結合教學的轉變。當前,該模式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國內外高校本科教學和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之中。但這種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節奏,引領學生認識、了解學科前沿知識,養成科研習慣、培養科研興趣、明確科研方向。這與本科生和專科生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環節、課程設置、課程目標有本質性區別,從而決定了不能照搬現有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此,需要探索一種具有高效性、多維性、前沿性、交叉性、探索性的高質量研究生教學新模式。
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認為,新的教學模式需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揚”“棄”“變”。“揚”是指發揚傳統課堂中傳授引領性、前沿性、啟發性、深入性知識的優勢性;“棄”是指打破傳統課堂中的時間限制;“變”是指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從以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課堂內外結合教學,從而切實開闊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及知識掌握程度,拓寬學生知識學習的時間維度,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參與性,降低專業學習難度。
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教與學的無縫銜接
為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節奏,引領學生認識并了解學科前沿知識、養成科研習慣、培養科研興趣、明確科研方向,我們提倡的新模式將課程按照授課時間順序,劃分為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學習三個教學維度,為每個教學維度設置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教學目標,并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了各有側重、突出所長、優勢互補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環節。
在課前學習階段,高效內化專業知識,靈活應用專業知識。錄制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的教學視頻,共享課程資料、實驗資料、實習資料,以線上教學方式呈現,幫助學生實現系統性、研究性和探索性學習。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實習知識的視頻在線教學,實現講授式教學和系統性學習,幫助學生高效地實現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內化。在此基礎上,通過專業重點知識、專業難點知識的分解、分析,實現點睛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之中。進一步通過發散性問題的提出和探討,實現引導式教學和探索性學習,激發學生對未知專業知識的渴望與探索。
在課中學習階段,了解學科前沿、培養創新精神,實現專業知識、學科交叉知識與學科前沿動態的有效銜接。根據課前學習的教學效果,設置適宜的多學科交叉性思考題和知識點、列舉多學科綜合性應用案例、挑選學科前沿文獻,以線下教學方式呈現,幫助學生實現研究性、交流性和探索性學習。通過對多學科交叉性思考題和知識點的討論,實現討論式教學和交流性學習,幫助學生深入內化專業知識,并初步了解多學科交叉知識。
課堂前后貫穿,實現教學效果“四兩撥千斤”
針對研究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要突出自我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課后,要根據課中學習的教學效果,挑選學科前沿性文獻及相關學術報告,設置具有發散性、綜合性、交叉性作業,并專門給學生安排答疑環節,以線上教學方式呈現,幫助學生實現陶冶性和研究性的學習。
該教學模式以3個教學層次(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學習)為思路,以兩個教學方法(線上、線下)為抓手,使研究生教學新模式很好地達到了“揚”“棄”“變”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幫助研究生完成“專業知識學習—專業知識應用學習—多學科交叉知識學習—專業前沿知識學習—專業領域前沿研究”這一逐級深入的科研學習過程。該模式實現了系統性、研究性、探索性和陶冶性學習,更符合研究生培養過程和培養目標,有效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自學效率,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和知識掌握程度,降低了學習難度,起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和“教學相長”的正向循環,從而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提高學生成才率。
(作者張瑋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講師,文曉濤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7日第9版
標簽: 教學相長創新研究生混合式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