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任勇的《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是一部全新思探的力作,教你如何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度”,教你怎樣用智慧處理教育教學的相關細節。這是一部從課堂教學到教育研究的教師用書,也是助力教師成長、提升專業技能的學習培訓用書。作者結合當今教育教學的現狀,就教育教學中教師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關系”,從37個方面“度”的把握問題,論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為廣大教師答疑解惑、指點迷津。
把握教育教學的“度”
何謂“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任勇在本書的“自序”中講得十分明白:“‘辯證之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的情況。教育教學把握好‘度’才好,這也許就是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其實就是我們試圖尋找‘辯證’話題之間的‘黃金分割點’。”只有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才能更好地遵循教育本質和教學規律,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高瞻遠矚、運籌帷幄。
對立統一的矛盾,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通過彼此的相互限制而得到相對的統一。生活中的矛盾無處不在,而教育教學亦是如此。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了37個對立的詞語進行一一剖析,對“度”的把握也恰到好處,讓人在且行且思中悟道。
“示弱”是一種教育藝術
常言道:開卷有益。開宗卷首的“示弱與示強”立馬吸引了我的目光。先從家庭教育寫到學校教育,二者皆有其共性。作者開篇就引用在家庭教育理論中,被廣泛認同的一個觀點:“家長會示弱,孩子才會強大!”并詮釋道:“父母保護、疼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但要想教會孩子獨立與自信、責任與感恩,就必須要與孩子剝離開來,給他留出足夠的空間,再用示弱的方式推動孩子成長。”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太強勢的父母會讓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使孩子在成長路上縮手縮腳,在大事面前沒有主見,產生膽怯和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甚至還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長要學會“示弱”,學會調換身份,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號施令。這樣,孩子才能獨立自主,逐漸地強大起來。當然,家長的“示弱”也不能毫無底線,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要幫孩子拿主意,畢竟家長比孩子有更多的閱歷。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會示弱,學生才會強大。教師的“示弱”,其實是為了把學生托舉得更高,讓學生更有自信力和成就感。作者也特別強調:“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示弱’,不是無能的表現,它是一種態度,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教學風格,一種教育藝術。”對此,我深以為然,也深有體會。記得我將近50歲時,多媒體教學開始盛行,與年輕教師相比我已錯過最佳的學習時間,因此在課堂上一用到多媒體教學,我就感到束手無策。班里有一些學生是“電腦高手”,每次要用到多媒體上課,我都讓他們上講臺來操作,以便施展他們的才能。學生對此也十分樂意,信心滿滿,學習就更有勁頭。我的“示弱”換來的是自己的親和力和學生的積極性,當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強項,能夠讓學生信服,而學生也不會因我的某種弱項而瞧不起我。
有“示弱”,必然就會有“示強”,師者,當“示強”時可“示強”。任勇說:“教師之強,可以體現在其學識特征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寬厚的教育科學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和不斷獲取的新知識上,可以體現在其人格特征的為人師表、舉止優雅、追求完美和律己寬人上,可以體現在其教學特征的情知交融、心靈相悅、動態生成和真實有效上。”教師的“示強”,不能高高在上,傲視學生,要拿捏好一個“度”,讓學生能夠從心底里崇拜和欣賞教師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示弱”也好,“示強”也罷,都是一種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
教師的智慧之道
“雙減與提質”,是當今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的敏感話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尤其是“減”與“增”之間的協調關系,也是目前教育教學中比較棘手的困惑。在這個章節中,作者從“學生負擔,辯證看待”“輕負高質,積極踐行”“‘雙減’之下,教師何為”等三方面闡述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雙減’,就是要把學生過重的負擔減下來。在我看來,也要把學生負擔輕的提起來,這應是‘雙減’的題中之義。”“‘雙減’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注重當前和長遠相統一,往深里做、往寬里做、往嚴里做、往遠里做,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此外,他還強調了“雙減”,呼喚教師為思維而教:“為思維而教,是教師教慧之道。”“為思維而教,是學生智學之道。”“為思維而教,是教師探究的新領域,是教師發展的新內涵,是教師教學的新標準,是教書育人的新高度,更是‘雙減’之下的教師之為。”“教師若能‘為思維而教’,進而指導學生‘為思維而學’,再以教師的力量促進學校‘走向思維教育’的話,那么學生的思維力‘加’了,進而學生的學習力‘加’了,‘雙減’何愁不減?”由此可見,正確處理和把握好“雙減”與“提質”的關系,是現階段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也是教師和家長如何面對的一種考驗,因而探索“雙減”與“提質”的內在和諧顯得十分重要。
“賞識與懲戒”是對立的矛盾,在教育教學中二者應該兼得,賞罰分明,卻不顧此失彼。只賞不罰的教育或只罰不賞的教育都是一種殘缺不全的教育。賞和罰都是實現教育功能之必需。多贊賞、少責怪,這是廣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達成的一種共識。但教育不能只有賞識而沒有懲戒,適度的懲戒也未嘗不可。當然,教師手中的“戒尺”,也要有溫度和限度,否則會適得其反。所以,“充滿愛的懲罰是一種善意的懲罰,能讓受教育者充滿暖意地接受,老師們不妨善加使用”。
書中的37個教育教學案例,生動地解讀了教育教學的辯證之道,不管對哪個學科都非常適用。作者以辯證之道,滲透于教育教學之中,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會終身受益。誠如作者所言:“因為我是數學教師,書中涉及一些數學教學和數學課例,這些內容其他學科教師基本上能夠看得懂,沒有什么太多的深奧之處,只是為了論證觀點或說明問題或給人實例,數學教師可以深悟之,其他學科的教師完全可以類比到自己所教學科的教育教學之中,遷移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創造出自己所教學科的‘另類精彩’。”
我特別喜歡任勇在書中寫的一段話:“教育之事,過于理想,走不動;沒有理想,走不遠。”這段話讓我想起幾年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作為一個教育人,應該看到教育改革的信心與前景,應當成為穿越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行者,矢志不渝地‘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作者單位系福建省廈門第三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