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如何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教育者應該給兒童創造怎樣的學習環境?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實驗幼兒園對此進行了探索。其研究成果《“超級四合院”:為兒童學會共同生活重構幼兒園教育新空間》,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編者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堅信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是開放、多元而有個性的,是豐富而有生命力的。“超級四合院”就是我們對此的探索和嘗試,它借用了“四合院”這種獨特的人文氣息,是指幾百個幼兒在上千平方米的模擬情境中共同學習、生活、游戲的教學場景和教學方式,旨在創造一種教育生態學的環境,重構幼兒園教育新空間。
“超級四合院”努力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環境,開展自然性、生態式的教育活動,打破現有幼兒園靜態的班級模式和單項的教學形式,為幼兒創造更多玩的伙伴、玩的時間、玩的空間、玩的項目、玩的希望、玩的意義,“讓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超級四合院”課程目標是讓幼兒學會共同生活
在幼兒園“超級四合院”課程中,基于“心向善,行有品,玩中學,愛中長”的課程理念,讓幼兒“學會共同生活”成為課程目標。“學會共同生活”有三層含義:首先是愿意和他人一起生活,對幼兒來說,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更大的社會群體,有接納他人、愿意和他人在一起的意愿是學習成長的前提;其次是擁有與更多人一起生活的能力,其中包括適應環境、遵守集體規則、與他人和平相處、獨立解決問題等;再其次是能夠享受和他人共處的樂趣。
在“學會共同生活”課程目標指引下,我們以“社會參與”為著眼點,內容取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社會關系建構為維度,提煉出幼兒園“超級四合院”中的幼兒核心素養,主要形成指向社會性發展的“六種品格”,進而提高幼兒在社會參與方面的“八項能力”。“六種品格”分別指向自我層面的“自主、責任”,他人層面的“禮貌、合作、友善”,社會環境層面的“秩序”。“八項能力”分別指向人際交往的“主動交往、悅納他人、體貼別人、互相幫助”,社會適應的“自我管理、自主選擇、問題解決、適應環境”。
“超級四合院”課程充分體現了三大核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四種動態形式的優化應用。在幼兒園“超級四合院”中,同伴、教師、生活是三大核心資源。其中,同伴資源,既包括同齡段的同伴,也包括異齡段的同伴;教師資源,既指向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也指向教師群體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三大核心資源,能夠擴大幼兒的社交范圍,給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豐富幼兒的活動內容,幼兒園“超級四合院”是幼兒成長的學習場、游戲場,更是生活場。
幼兒與三大核心資源相互作用并有機融合,形成了“換班、模擬、選修、混齡”四種動態形式,實現有效時間教育資源的最優化。在具體實施中,充分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適時、適宜地開展組織,幼兒從小班第二學期開始直至大班畢業,歷經五個學期,依次分階段、分學期交叉進行。
課程實施形成良好的活動機制和動態循環體系
在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最終形成“走門串戶”“左鄰右舍”“拜師學藝”“兩小無猜”四大系列活動,并建立了有序的課程活動機制,組織呈現低結構化,實施方案從活動形式、活動特色、幼兒角色、學期安排、時間安排等方面進行總體設計,活動強調幼兒的過程性體驗。
“走門串戶”是指邀請同一年段中的其他班級教師來自己班級走門串戶的一種活動形式。幼兒是邀請者,其他班級教師是被邀請者,在中班第一學期開展,活動主要采取換班的形式。幼兒作為邀請者用寫信的方式邀請教師,教師作為被邀請者以回信的方式進行答復,因此寫信和回信成為活動的紐帶和基本內容,邀請是活動最主要的特點。
“左鄰右舍”是指幼兒在班級中以主人的角色迎接左鄰右舍(同一年段的其他班級)的客人到來,客人在主人的陪伴下體驗做客的系列活動。在中班第二學期采用情境模擬的形式,開展主人與客人的互動活動。在活動中,不同班級的兩名幼兒結伴并激發“主人”或者“客人”的角色意識很重要,同年齡段不同班級的幼兒在全程結伴活動,成為“左鄰右舍”活動的主要特點。
“拜師學藝”是完全打破班級、教師、教室、同伴的界限,由幼兒自主選擇師傅、自主選擇課程、自由結伴學習的系列活動。在大班第一學期開展,采取選修的形式。每一位大班教師進行特色展示、宣傳之后,每名幼兒用填報志愿的形式,自主選擇師傅,開始“拜師學藝”活動。運用選修形式來進行的“拜師學藝”活動,最大的特點是選擇。在一次次選擇中,幼兒把教師、同伴、活動內容、自己的意愿、家長的建議及干預等因素融合起來,作出一次次“重大”決定。
“兩小無猜”是間斷性的大班和小班的混齡活動,幼兒以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身份結對后共同參與活動。小班和大班的幼兒都分成兩組,并分別在班級教師帶領下進行混齡組班,組織“小跟大”或“大帶小”的實踐活動。活動在小班第二學期和大班第二學期開展。對小班幼兒來說,“小跟大”是活動的主要特點;對大班幼兒來說,“大帶小”是活動的主要特點。異齡之間的互動質量、互動頻率與哥哥姐姐更加相關,在活動中,哥哥姐姐往往在帶領中有示范和主動合作,也需要有謙讓的表現。
通過“五相環節”加強幼兒與同伴、教師間的溝通
課程實施過程中,貫穿始終的“五相環節”——相約、相逢、相處、相親、相別,節點清晰有條理,重在體現幼兒與同伴、教師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這是讓幼兒“學會共同生活”這一課程目標的關鍵點,讓幼兒體會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情感。
充滿期待的“相約”環節,主要是做好精神和物質的準備,讓幼兒約定時間、地點等,對活動充滿向往。四種活動中的“相約”方式不盡相同,發出約請的角色身份也有所區別,“期待”是參與者在這個環節中最重要的情感體驗。
充滿儀式感的“相逢”環節,形式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但都存在著共性,即相逢的環節時間較短,主要表達喜相逢的情感,需要完成各具特色的問候儀式,初步接納同伴。
充滿生活氣息的“相處”環節,顧名思義,是側重于生活的環節與內容,包括盥洗、喝水、點心、水果、整理衣褲等一切與生活有關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以自然的狀態穿插于幼兒的活動過程中,重視幼兒與同伴、幼兒與教師之間的生活互動。每一個系列活動中的“相處”,也會因活動形式、內容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高潮迭起的“相親”環節,特指“超級四合院”中開展各具特色的活動,讓教師、幼兒相親相近的環節,在活動過程中特別關注對幼兒情感的激發,在游戲中促進同伴間情感的交流和升華,學會關注同伴、相互友愛。“親”是這個環節的關鍵詞,在這里就是和教師、同伴關系親近、親密、親熱等意思。相親(友愛)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是促進幼兒社會品格形成的重要抓手。
依依不舍的“相別”環節,是對下一次活動的期待。相別的形式有很多種,根據每種活動的特色和活動開展的進程,道別的形式也會發生改變,如送別式、預告式、展示式等。道別的形式只是一種手段,通過相別表達依依惜別的情感才是關鍵。
幼兒園“超級四合院”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使靜態的班級模式和單項的教學形式,轉變為復合、互動的動態教學,通過創設獨特的教育場景,形成新型的教育組織形式,營造了其樂融融的幸福快樂的人文氣息,能夠帶給幼兒全新的成長感受,是幼兒園教育改革、育人模式改變不斷深入的一種選擇和實踐。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