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省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砥礪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秉持“明志、厚德、尚學、篤行”的校訓,構建了“黨建統率、《章程》引領、制度保障、內控把關、診改完善、服務提升”治校體系,踐行“把學校辦進園區、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課堂設在生產服務一線”的現代職教辦學理念,形成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人才培養格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牢記立德樹人、服務社會初心,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以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為主線,以創“雙高”、升本科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定位,以建設四川品牌、全國一流、世界水平的職業技術大學為目標,奮力打造職教師資搖籃、產業人才高地。
近年來,學校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辦學育人過程中,搭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平臺,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需求,推動校地融合發展;主動適應職教法新要求,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主動適應校地引育需求,突出人才創新融合,結合地方政策、調動行業企業資源、帶動校校聯通,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出一條適應需求、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學校與地方融合
為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遂潼一體化發展,為遂寧筑“三城”興“三都”、加速升騰“成渝之星”作出更大貢獻,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多渠道、多維度、多層次深化校地合作。
首先,學校緊接優勢產業,新增教學機構,優化專業設置。一是按照“地方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的辦學理念,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針對地方優勢產業,開展內設機構改革,增設能源化工學院、醫療照護學院等二級學院。二是為適應地方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成功申辦全省職教師資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與西華師范大學、成都師范學院等本科高校合作,采取“2+2”“4+0”辦學模式,聯合開展物流、電子、機械、汽車等本科專業教育試點辦學。三是針對地方文化保護傳承與經濟建設需要,成立李時珍本草文化研究院、遂寧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等10余個針對性較強的研究院所,為遂寧地方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助力增效。
其次,學校緊跟區域發展,拓展“一校區一園區兩基地”。結合地方政策,采用新型產教融合方式,與地方合作打造實施現代職業教育的新校區,進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研發的新園區,提供新業態、新服務的新街區,生態文明、工業文明、人文與科技交相輝映的新景區,當地引領時尚、文娛社交、研發創新、創業示范的新中心“四新區一中心”新型教學和實踐實訓基地。有依托船山區龍鳳遂潼產業園區優勢的龍鳳產學研園區,有依托安居區江淮汽車產業優勢的安居汽車產教融合基地,更有依托射洪市“世界鋰都”天齊鋰業產業優勢的射洪鋰電產教融合基地。他們為加快建設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區域職教中心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此外,學校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優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一是以定點扶貧縣區為基地,實施鄉村振興計劃。針對學校定點扶貧單位阿壩州小金縣,通過“單招”組建免費學習的“小金勵志班”。二是以研究院所為平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2022年6月,與遂寧市、安居區簽訂三方共建協議,共建“安居鄉村振興學院”暨“鄉村振興項目孵化園”,培養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開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探索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方法、拓展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旅結合途徑,為遂寧市鄉村振興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適應職教法新要求,推進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實踐課堂進崗位、生產線進學校,既讓學生從項目生產中得到鍛煉提升,又為企業增產賦能,實現校企雙方經濟效益和成才效應雙效共贏。
首先,學校創新體制機制,以此推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一是從規范管理層面加強政策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導思想、基本條件、行為規范和操作流程,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明確方向、規范行為。二是從管理思想理念層面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導思想,創新探索了“對接產業,對應職業,產教融合,中高本研銜接”的專業建設思路,“政府部門統籌、多元投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項目紐帶,問題導向,共建共享”的融合發展機制。三是實踐探索“公辦民助、民辦公助、混合所有”等多種合作體制和“資金或產品投入、技術或產權入股”等多種合作模式,推進“一校區一園區兩基地”建設。
其次,學校進一步深化實體合作,推動課堂教學走進工作崗位。充分利用集生產、教學、科研功能于一體的產學研園區,深化把學校辦進園區、把園區引進學校、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課堂設在生產服務一線的創新理念,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搭建產教融合實踐平臺,實質性推動校企合作項目走深走實。
為了保證產教融合效果,學校還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學校依托產學研園區建設,吸引華為、科大訊飛、飛利浦、新華三、創維、上達電子、蜂巢能源、江淮汽車等30余家知名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和產業學院,企業投入資金、設施設備、技術、師資、項目和產業,開展“廠中校”、“校中廠”、訂單班、學徒制定點培養,學生一年級在本部學習基礎課程后,二、三年級即可在產學研園區學習專業課程和開展實驗實訓。真正實現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精準匹配、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適應校地引育需求,推進人才鏈與創新鏈融合
教學質量是產教融合的保障,而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根本。學校堅持黨管人才,面對非中心城市、欠發達地區人才招引困難的窘境,緊扣“引培并舉、校地共育”模式,結合地方優勢產業和產業學院需要,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教師干事活力不斷激發,人才建設成效不斷凸顯。
一方面,學校建庫聚智,人才招引力度不斷加大。立足重大項目合作、重大技術攻關等,近年來,聚焦學校特色專業創新發展,對接遂寧優勢產業,特聘國內知名職教專家2名、鋰電及新材料高層次專家2名,引進電子信息、物流、智能制造等領域博士學位高層次人才20余名。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固化人才標準,分批次引進緊缺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200余名;立足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和突破,引進國家技能大師2名、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1名,聘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30余名、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280余名。
另一方面,學校堅持靶向培育,人才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學校分層進階培養專業合格教師、骨干教師、領軍人物。按“專兼結合,對標選拔,靶向培養”的思路,培養專兼職專業領軍人物40余名;按照“彰顯業績、示范導向”思路,培養骨干教師210余名;按“規范為先,強基為要,加快成長”的總體要求,校企“雙導師”對新任教師進行“二對一”針對性指導,新任專業課“雙師型”教師全覆蓋。基于此,學校分類打造了教學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社會服務創新團隊品牌。
此外,學校堅持校地融合,不斷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學校密切地方關系,推進人才加入“遂州英才千人計劃”“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遂州技術能手”等市本土高層次人才和重點人才培育計劃,以此提高教師水平。近年來,學校教師獲國家表彰獎勵10余人次、省級表彰獎勵50余人次,獲批國家專利360余項,牽頭和參與國家冷鏈物流專業教學實訓標準2個,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80余項,參與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30余項,大批人才在各自專業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之魂。為了深化產教融合,在多方政策的支持與指引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走出了一條獨具川職特色的產教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