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腳穿多大碼的鞋?恐怕多數小學生不清楚。父母的腳掌面積多少?那就更無人知曉了。這幾天,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萬科金色城市小學五(4)班的學生,卻想辦法弄清楚了。原來,該班數學老師黃臣川把課本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布置了這么一道溫情作業。
黃臣川說,五年級數學正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其中就有測量不規則物體的學習任務,但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來看,并不是很理想。他從書本上測量樹葉的大小中突來靈感:何不設置一節社會實踐課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呢?一節《尋找最美的腳印》的數學實踐課就這樣展開了。
黃老師給出的具體要求是,讓學生問一問父母的鞋碼,然后把他們的腳印拓印下來,想辦法測量或者估測出腳印的面積。
沒想到作業還要讓家長配合,孩子們立刻有了興趣。有用方格紙測量的,有根據圖形的大致形狀轉化成學過的規則圖形來計算的,還有用大米鋪滿腳印再擺成正方形估算的。
做這項作業時,很多孩子們才發現,父母常給自己洗腳,但自己還從沒有仔細觀察過他們的腳。學生鄭好說:“這項任務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完成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小狀況,比如在拓印爸爸腳印時,我必須用一手扶著他的腳,另外一只手用鉛筆繞著腳轉動。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爸爸的腳很粗糙,他說‘這是一雙為家庭奔波的腳’,讓我很感動。”
學生程宜軒的媽媽告訴記者,女兒采用了數方格的方法來測量腳印的大小,先在白紙上畫出了整面是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將她的腳印輪廓畫拓印在畫滿方格的紙上。“整個過程孩子非常積極,并順利估算出腳印面積。這樣的實踐活動提高了孩子動手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最主要的是,讓我們的親子關系更融洽。”
據了解,黃臣川老師經常布置一些例如數大米、測量房間等操作性和互動性比較強的數學實踐作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突破知識重難點,同時鍛煉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這種“三方互動式”實踐作業還能有效地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讓學習變得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