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垃圾混放在一起丟棄,就很難再利用。要更好的對垃圾再利用,就必須進行分類。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垃圾分類意識,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4月13日課間操時分,西峽縣回車鎮大塊地小學舉行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圓滿成功。
一場春雨滋潤,校園一片生機勃勃,春光明媚,鶯歌燕舞。該校的馮小雷老師結合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11課《變廢為寶有妙招》進行宣講,重溫“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他就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對資源的浪費,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他著重講了生活垃圾分類常識,他說:“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分別是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包括紙類、塑料、玻璃、金屬等,用藍色垃圾容器收集;廚余垃圾主要是平時生活產生的,比如骨頭、蔬菜頭、果核等,用綠色垃圾桶收集;有害垃圾表示含有害物質、需要特殊安全處理的垃圾,包括電池、燈管和日用化學品等,用紅色垃圾容器收集;其它垃圾表示分類以外的垃圾,用黑色垃圾容器收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代表著分類垃圾,分類后的垃圾要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收集。分類之后,那些看起來毫無價值的垃圾,有些可以進行再利用。”隨后,帶領該校師生來到操場西南角的垃圾箱,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參與社會實踐。
活動結束后,該校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家庭生活垃圾用紅、藍、綠、黑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分類收集投放,積極爭創家庭“垃圾分類推廣大使”,逐步走向“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推動整個社會”的目標。
(通訊員 雷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