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是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后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始終銳意進取,不甘人后。學校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經、法、農、藝等八大學科門類。在校研究生7193人,其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996人、博士研究生1041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56人。2020年以來,學校深入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主動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培養模式提檔、教學內容提質、導師能力提升、質量保障提效”為抓手,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培養模式提檔
修訂71個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分類培養模式。學術學位通過培養方案一體化設計,實施碩博貫通培養。堅持出人才和出成果并重的原則,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資源,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專業學位培養注重培養過程與崗位需求、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學校現有37個專業學位領域,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298個聯合培養基地。通過出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管理辦法》,規范各級各類聯合培養基地的運行管理,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培養質量要求,落實企業(行業)導師職責,確保聯合培養質量。2021年,學校獲批新增“資源與環境”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成為首個擁有該學位類別的四川省屬行業特色高校。學校還與天府興隆湖實驗室等多家高水平科研單位設立人才培養專項,加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教學內容提質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把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到教材編審和教案制定中,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以“課程思政示范課”為標桿,穩步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轉變。主抓研究生專業課程“擠水鑄金”,每個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按照培養方向組建教學團隊,共建設509個核心課程組。學術學位教學內容以前沿性和創新性為牽引,促進科學研究與知識學習的有機結合。專業學位教學內容面向實踐、突出應用,加強案例課程和校企聯合課程建設。優化專業基礎課程設置,開設“數學物理方法”“實函與泛函分析”等12門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數學課程。打破壁壘,促進交叉融合,建設“行星科學與計算機模擬”“深度學習與智能化測繪”等90余門學科交叉課程。開展海外學者短期講學課程,連續多年主辦LARAM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國際博士課程培訓班。加大海外優質教學資源引進力度,每個一級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建設至少一門國際化課程。以實施研究生質量工程為抓手,設立研究生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改革等項目,加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導師能力提升
瞄準新時代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牢牢抓住導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按需設崗,競爭淘汰”的建設原則,先后出臺《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實施細則》《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遴選辦法》《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遴選辦法》《研究生指導教師崗位管理辦法》,深入推進導師評聘制度改革。通過導師上崗資格與師德師風、人才培養質量、學術水平、科研支撐掛鉤,完善研究生導師遴選、聘任與退出機制。不斷壓實導師責任,將“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列為必修課,由導師結合科研訓練、論文寫作講授,通過言傳身教引導研究生恪守學術道德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舉辦“優秀導師(團隊)”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導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質量保障提效
落實《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辦法》,通過學校重點督查、學院全面督導、研究生院全程管理,夯實教學監督。聚焦關鍵環節,出臺《研究生培養環節管理辦法》,建立“逐年考核、逐層預警、逐步分流”三級預警機制。設置授予學位、畢業、結業、肄業、退學五個出口,加強分流淘汰。以健全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為核心,通過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形成學校、學院、導師、研究生“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學校通過修訂《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實施辦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管理辦法》,不斷完善學位質量保障制度設計,建立學位論文形式審查、相關性審查、開題檢查、中期考核、第三方機構雙盲評審、答辯后學位論文抽檢的長效工作機制,對“問題學位論文”重點跟蹤、重點監管,對學術不端“零容忍”,形成全方位的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有效保障學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證學位授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