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布2022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和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成都大學以國際排位段401—500首次入圍泰晤士高等教育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同時,成都大學也首次上榜了泰晤士年輕大學排行榜。
好消息接二連三。成都大學2020年度審核增列和動態調整的學位授權點碩士點達16個,學校碩士學位授權點總數增至25個。
新公布的自然指數榜單中(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成都大學自然指數排名再創新高,位列全球高校第700位,國內高校第150位,在川高校第5位,連續多年刷新自身排名。學校前沿研究整體水平、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
跬步千里,持久必成;厚積薄發,功不唐捐。碩士點迎來“大豐收”和“井噴式”增長,學校在各項排名榜單中連年躍升,是成都大學堅定實施人才戰略、特色戰略和國際化戰略,數年堅持重點投入和深耕改革,不斷推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持續優化學科布局,篤行完善育人體系的成果。當前,成都大學正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邁向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應用型城市大學的新征程。
深蓄人才池 打造一流師資隊伍
“把成都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應用型城市大學,必須建設一流學科體系,培養一流人才,打造一流教師隊伍,作出一流科研貢獻,形成一流治理能力,堅定走好成都大學高質量發展之路。”成都大學的未來發展之路,在校長王清遠看來明晰而堅定。
體制順則人才聚,人才聚則事業興。近年來,成都大學緊緊圍繞人才培養中心任務,加大人才強校戰略實施力度,建設起一支素質優良、具有國際視野、競爭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保障。
人才強校戰略是成都大學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成都大學始終以黨管人才為統領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先后出臺并實施《成都大學高端外國專家聘任計劃(試行)》《成都大學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配套文件,從制度上理順了學校人才引進的目標任務,規范了引進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為人才引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和制度保障。
用大視野看人才,用大格局謀劃人才。成都市支持成都大學高水平建設,專門設立了成都大學高層次人才專項經費。學校做好頂層設計,高標準推進人才引進工程。學校專門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人事處、科技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職能部門與學院(所)負責人組成的人才工作小組。學校堅持“按需引進、以用為本”的引才原則,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策略,采取“隨時舉薦、隨時報名、隨時考核”的靈活招聘方式,按照“一人一議、一事一策”的辦法,引進特聘研究員、副研究員、海內外優秀青年才俊。近年來,成都大學發展邁入快車道,人才吸引力越發凸顯,高層次人才不斷匯聚,一批海內外高端人才扎根成大、肩挑重任,引領學科專業發展。
“兩封郵件開啟了我和成大的故事。”2015年,在德國明斯特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即將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李俊龍向校長王清遠發去了一封個人簡歷。很快,他便收到了王清遠的邀請回復。“這封回信讓我感受到了學校敬才、求才、愛才的熱情和溫暖。”他當即做出了決定,回國到成大建立實驗室。2015年5月,李俊龍作為成都大學特聘研究員進入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以下簡稱“川抗所”)工作。
深蓄人才池引得源頭活水來。近年來,成都大學全面推動內涵發展,不斷優化提升師資隊伍結構和水平,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力構建一流優越的服務生態,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學校構筑系統完備的政策體系,貫穿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服務全過程,創造近悅遠來的“引才”政策;外引內培,依托“國家人才培育計劃”“菁英人才評選計劃”“青椒計劃”等項目實施,實現本土人才與引進人才在發展中匹配、動態中平衡,形成精準務實的育才機制;創建高等研究院,校長擔任院長,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優化空間布局,提升環境服務,創造拴心留人的留才環境;堅持全職引才與柔性引才用才等多元化方式,創造不拘一格的用人格局,讓各類人才在學校找到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點,切實保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事盡其功。有待遇是一方面,有發展才是關鍵。李俊龍以及北京大學博士后付強、耶魯大學博士后李建等一批青年才俊現已在教學科研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同時擔任所在學院管理職務,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中流砥柱。
“作為一名成大青年科研者,理當扛起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旗幟,代表學校與國內外高手交鋒,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先頭軍。”六年多來,李俊龍擔任了川抗所手性藥物及仿生合成實驗室主任,帶領團隊在卡賓催化及藥物的有機仿生合成研究中克難奮進,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多篇研究論文被SYNFACTS和《有機化學》雜志專題報道并作為亮點介紹,獲得教育部門“博士學術新人獎”、“四川省杰青”、成都市“蓉漂計劃”專家、成都大學“青椒計劃”入選者等多項榮譽。2019年獲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和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厚植沃土聚賢才,打造成都人才小高地。春種夏耘,幾度秋冬,成效漸顯。目前,成都大學特聘院士3人,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100余人,特聘教授近40人,特聘學者30余人,高端外國專家近30人,名譽院長13人,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17人,學校內培外引博士共計700余人。
攻堅學位點布局 建設一流學科體系
碩士學位授權點數量從1個增加到25個、研究生規模從54人增加到1794人、在校博導人數從個位數增長到50多位、碩導從幾十人增加到500多人……一連串數字銘刻了學校事業發展的步履。
研究生處(學科建設辦公室)處長陳琳是這段成長之路的親歷者。“此次共獲評7個一級學科、9個專業學位類別,獲批碩士點總量位居全國高校之首。截至目前,全校共有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6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覆蓋9個學科門類。這標志著學校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學科體系從無到有、從有漸優,學校高質量內涵建設站上了新平臺。”陳琳說。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2014年以前,學校屬本科層次院校,學科建設面臨諸多瓶頸。川抗所并入后,借更名大學的發展機遇,成都大學放出多項“大招”解題,奮力實現學科突破。
強化頂層設計,涵養學科文化。成都大學制定了《成都大學學科群建設工作方案》《成都大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作方案》《成都大學新一輪博士點培育計劃綜合支持方案》《成都大學學科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建設思路,高原與高峰結合、優勢與特色并重,通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優化學科布局,整體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學校通過加強對二級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的專題培訓、宣傳宣講,統一學科思想,強化學科意識,達成學科共識,營造學科氛圍,在全校確立了把學科建設作為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任務的思想。“現在校園里大家談學科,齊心謀發展已成為一種風氣”。
學科建設聯動機制在促進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校一盤棋,共謀學科發展。學校以拓展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提升研究生教育規模為抓手開展學科建設不松勁,奮力后發趕超,形成了頂層設計牽引,學科辦牽頭組織,教務、人事、社科、科技、國資、國合等處室及各學院在人才引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成果獎勵方面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壓實各級責任,整體推進學科建設。
成都大學統籌“學科—機構—平臺—空間”四個布局,深化學科交叉融合。2020年6月,整合藥學系和川抗所教學與科研的優勢資源,成立藥學院,使學科和專業建設一體推進。依托高等研究院、在建的生物與醫藥前沿技術研究院,逐步形成“學院+研究院”體系化的結構布局,實現了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跨學科核心技術攻關的有機統一。
成都大學不斷探索和落實學科建設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將人才“蛋糕”一大塊分給學科建設,進一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學科“特戰隊”。
藥學院是學校引進人才促發展的一個縮影。學院聘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藥代動力學的帶頭人和開拓者之一劉昌孝擔任名譽院長和《中國抗生素》雜志主編,聘有國家杰青黃維揚教授,全職引進張波、楊星勇等6名博導擔任學科帶頭人,引進付強、李俊龍、馬文博、趙克雷等一批青年才俊,形成了領軍人才、帶頭人才和骨干后備人才的可持續創新人才梯隊。群賢畢至,進一步優化學科體系,構筑學科生態,使學科建設實現新突破。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9中國雙一流學科建設評價報告》中,藥學學科躋身中國高水平學科,入選四川省頂尖學科名單,全國學科排名第35位,省內排名第二位。
多年培土夯基、立柱架梁,收獲“硬核”成果。學校建成以生物醫藥、動漫與文化創意、智慧制造與城市建設、城鄉教育四大特色學科群引領的學科“高地”,藥學、生物與醫藥、材料科學、藝術成為學校的“學科特區”。2017年學校獲批四川省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2020年被列入四川省博士授權立項建設單位“遞進培育”計劃“優先培育類”高校。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成都大學首次上榜,位列1001—1200(共1662所),中國大陸地區高校表現排名73—92位(中國大陸地區高校共上榜97所),同時,工程、臨床與衛生學兩個學科成功上榜。學科建設引領專業建設,目前成都大學共19個專業入選教育部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
從碩士點外延數量增長到內涵建設提質,學校邁入發展新階段。陳琳說:“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學校博士點攻堅突破,在2025年以前,以工程學、農業科學、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等學科為代表,努力實現五個以上ESI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的高峰學科建設目標(目前,工程學學科已進入ESI全球前1%),不斷探索出一條優勢學科引領,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特色發展之路。”
革新軟硬件 保障一流科研
各類人才的引進,在校內形成新氣象。置身校園中,科研氛圍越來越濃是每一個成大人的切身感受。“燈亮得早關得晚,老師們起早貪黑待在實驗室做研究是一種常態。他們始終對研究葆有持之以恒的興趣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執著。”科技處處長趙琦說。
近年來,學校盡心竭力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制定科學評價體系,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力和競爭力,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較快提升。
走進綜合教學樓C幢,文化墻未來感很強,導視牌上的實驗室名科技感十足,這里是成都大學的“科研特區”——高等研究院。自2016年成立以來,高等研究院圍繞國家、省市重大戰略及科學前沿問題,靈活引進戰略人才,建設高水平科研團隊,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關鍵工程技術研究,聚集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國內外人才隊伍。研究院聘有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菲爾茲獎獲得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在內的榮譽教授10人;聘有包括國家杰青、國家青年專家、新世紀優秀人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在內的特聘教授、特聘學者、高端外國專家近50人;全職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80余人,成立以兩院院士牽頭的9個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
綜合教學樓C幢建有近萬平方米的科研實驗場地,內設特聘研究員和團隊工作室,配備了多學科開放共享的眾多大學科研儀器設備,科研實驗環境及辦公環境得到改善。2021年,學校申報的生物與醫藥前沿技術研究院獲批國家教育強國推進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目前,生物與醫藥前沿技術研究院已進入實質建設階段。趙琦說:“待成都大學生物與醫藥前沿技術研究院建成后,學校研究條件還將迎來革命性的提升,無數夢想將從這里孕育啟航。”
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學校還大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依托重點研究基地,圍繞重大科研項目,開展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校企聯合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搭建實踐育人平臺,促進高校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與產業化鏈條,實實在在提高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能力。
高層次人才不斷帶動成都大學一批學科快速發展,也顯著提升了學校科研水平。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科研經費超過2.4億元,2021年預計自科類到校科研經費1.94億元,近三年師均科研經費超過17萬元。近幾年學校平均國家項目立項數位居省內前10位。2018—2020年學校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共16項,位居全省高校第十名。在新公布的自然指數榜單中(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學校自然指數排名再創新高,居全球高校第700位,國內高校第150位,在川高校第5位。2021年以成都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共發表ESI各學科論文990多篇,多篇發表在《自然-微生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等國際學術期刊上,74篇文章入選ESI高被引論文,12篇入選熱點論文,進入在川高校前列。王清遠教授連續7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同時入選2020全球前2%科學家“生涯影響力”和“年度影響力”雙榜單,牽頭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外籍教授馬文標Abomohra、特聘研究員施開波入選2020年全球前2%科學家“年度影響力”榜單。
立足最根本 培養一流人才
“馬老師業務水平高、科研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優,手把手教會我做研究的方法,點燃了我做科研的熱情。”正在廈門大學讀博士二年級的翁正云回憶在成大的求學經歷,感恩導師的引路領航。翁正云提到的馬老師就是藥學院特聘研究員馬文博。馬文博博士畢業于德國哥廷根大學,2015年人才引進入職成都大學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兩次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年度“Top 1%高被引中國作者”榜單。
像馬文博一樣的特聘研究員群體,是成都大學遴選的一支優秀青年科研隊伍,他們聚焦主責主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擔為本科生授課、擔任本科生學業導師和研究生導師、舉辦前沿講座、科研創新等教學科研任務,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2018—2020年,學校獲批省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28項,獲四川省教學成果獎21項。學生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獎項1254項、省級獎項2085項。
在馬文博的帶領下,翁正云碩士期間共發表3篇SCI論文,其中兩篇為top期刊,一篇入選Web of Science高被引論文。2019年,他成功通過博士申請考核,進入廈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到目前為止,馬文博共指導7名碩士,其中2人升學讀博、5人在讀。
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學校強化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 “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倡導導師做學生信仰路上的領航者、科學研究的引路人、生活上的貼心人。學校制定《成都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遴選與考核辦法》《成都大學研究生導師培訓管理辦法》,加強制度建設和過程管理,強化激勵和獎懲機制,落實導師培訓主體責任,以線上學習培訓平臺創建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導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多措并舉確保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有保障、高質量。
在綜合教學樓C幢408,高等研究院藥物綠色合成實驗室的實驗儀器設施布置得滿滿當當。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二學生孫雅楠和同學們正“搗鼓”試管、觀察進度、記錄數據,每天8小時泡在實驗室是他們的日常。每學期,馬文博為孫雅楠等學生都定下了研究課題,鼓勵他們多看文獻、多做研究。
馬文博針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和性格興趣制定了個性化培養方案:“立志讀博的學生,研究生期間加強科研訓練多出成果;確定就業的學生,則利用校企實踐平臺,提升實踐能力。”馬文博的培養理念正是學校大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的生動實踐。
目前,成都大學制定了《成都大學研究生教育五年行動計劃》,構建具有成大特色的研究生招生、培養、畢業、學位授予全過程的質量保障體系長效機制。大力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創新,創新平臺建設,發揮校外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研究生學術創新、技能培訓、素質拓展訓練,設立多種獎勵機制,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積極性。學校嚴把研究生培養質量關、出口關,實行畢業論文雙盲審,連續5年通過四川省學位論文抽檢。
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大力促進學科發展,學科發展全面促進專業建設。近兩年來,學校有8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專業通過教育部門專業認證,有國家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4個。成都大學學生科創能力和學術水平不斷提升,接連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其中不乏本科生的身影,學校連續三屆“挑戰杯”省賽成績位列在川高校前6位并獲得優勝杯。一批引進人才展現出良好教學水平,他們擔任張瀾學院學生學業導師,培養拔尖創新本科人才。各學院推進以青年博士為主力的本科生學生導師制教學改革。師生雙向選擇,結對四年,教師從專業學習、修身立德、創新能力、就業考研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成長。從大一開始,學生就參與到導師實驗室的課題研究中,朋輩互助、導師引領,加深他們專業認知,樹立學業自信,規劃未來方向。“學業專屬導師讓學生心理有歸屬、學習有約束、研究有氛圍,實實在在為學生導向、導行、導心。”藥學院院長郭曉強說。
近幾年,全校研究生報考率和報考成大研究生人數持續大幅增長。藥學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研究生報考率達80%,錄取率達到50%以上。一批學生進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愛丁堡大學、悉尼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深造。
“大學的根本在人才,在于教師隊伍中不斷涌現的人才,在于為社會培養的各類優秀人才。”成都大學黨委書記劉強說,“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成都大學聚天下英才而用,匯四海棟梁而任,順時代潮流而強,成大人將鼓足十分勁、勇挑千斤擔,助力成大加快發展、晉級進位、突圍攻堅,推動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應用型城市大學全面起勢、加快成勢。”
標簽: 成都大學 泰晤士年輕大學排行榜 一流學科 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