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為何高燒不退?自主命題科目會不會改為統考?
2021-12-22 08:29:36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1
聽新聞

【問題三】初試后該不該服從調劑?

很多考生認為,調劑是沒辦法的辦法,萬一考不上自己心儀的學校,參加調劑好歹有個學校可上。研究生報考也是這種概念嗎?考研要不要服從調劑?

確有考生通過“撿漏”實現逆襲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一如

考研需要經歷報名、初試、復試、錄取等多個流程。初試結束后,考生們最糾結的是能否順利過線。如果初試不利或者復試失利,那就得盡快考慮調劑。

每年,教育部都會公布考研調劑的基本條件,不過,各高校會在此基礎上提高要求。第一志愿考生,分高為王,只要過了線,就一定能夠進入復試。但是,調劑考生即使分數再高,也不一定能進入復試。

此前有考生爆料說,個別高校因為第一志愿報考的都是二本、三本的考生,生源質量一般,所以會故意壓低初試專業成績,留出名額用于調劑一本考生。這種現象是否真實存在,難以考證。不過,為了“收割”優秀的調劑生,高校確實會推出種種舉措。比如,有的高校會在國家線還沒公布的時候就發布調劑信息,提早圈定目標學生;有的高校會把調劑周期拉得特別長,將調劑分成好幾批,多的能到十幾批,盡可能吸引優秀考生;有的高校會為外地來參加調劑復試的考生提供免費的住宿,甚至報銷往返交通費。縱觀歷屆研招,有些高校確實屬于“考研調劑專業戶”,因為這些高校每年都會招調劑生,而且數量很多,個別高校通過調劑錄取的考生數量甚至多于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數量。

實際上,高校在選擇調劑考生時是有一定自主權的,這些自主權經常體現在三個“優先”上。一是優先調劑畢業于高水平大學的考生。很多高校優先選擇那些畢業于高水平大學(985高校、211高校、雙一流高校)的考生,這類考生調劑成功的概率普遍會較高。二是優先調劑報考高水平大學的考生。因為高校認為敢于報考高水平大學的考生一般實力較高,而高水平大學的專業課試卷難度一般較大,這些考生能夠取得國家線以上的成績,也是實力的體現。這類考生自然受到歡迎。三是優先調劑本校畢業的考生。本校畢業的考生,各方面情況學校比較了解,很多在本科時已參與課題研究,導師們也比較熟悉。這類考生報考外校沒有成功時,調劑回本校是占優勢的。

所有調劑都必須通過“全國碩士生招生調劑服務系統”進行。通常,這個系統會開放1個多月,在這段時間內,考生可以參與調劑。研究生考試報名時只能選擇一所高校的一個專業,考研調劑時則可以同時選擇幾所高校的相同或相近專業。出于各種原因,很多高校會出現第一志愿過線考生不足,或者復試后錄取的考生不足,這就給了其他考生“撿漏”的機會。每年,很多考生會通過調劑成功被錄取,有的考生甚至能被比自己第一志愿高校更好的高校錄取,實現逆襲。當然,有的高校在復試中發現優秀考生后,會立即給考生發送待錄取通知,要求在幾個小時內確認接受。一旦確認完成,考生就不能再填報調劑志愿、接受復試或待錄取通知。

總之,初試結束并不意味著考研的結束,而僅僅是個開始。面對考研的不利情況,到底是選擇通過調劑“上岸”,還是選擇“二戰”,考生們需要結合自身情況綜合判斷,未雨綢繆方能有備無患。

【問題四】讀研還是“嚴進寬出”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考研是“一錘子買賣”,也就是“嚴進寬出”,只要能考上,之后讀下來就容易了,再不濟也能混個文憑。真的是這樣嗎?

“嚴進嚴出”已成為時代必然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融媒體中心副主任 王維家

成功考研“上岸”的考生,在迎來華麗轉身的同時,也面臨著較過去完全不同的讀研環境與學業要求,即“嚴進寬出”早已成過去式,“嚴進嚴出”成為時代必然,“嚴”字當頭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主基調。

一段時期以來,研究生教育質量下滑備受社會關注,也飽受詬病。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最根本的還是在于一些研究生培養單位疏于管理,放松要求,加之一些研究生只求學歷,不重學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呼聲越來越強烈。2020年7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全國鋪開。各研究生教育培養單位、特別是高校強化質量導向,陸續推出改革舉措,著力破解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這個難題。

在這方面,中國傳媒大學推出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舉措具有代表性。改革聚焦“破五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構建全媒體人才選拔培養模式和科學的評價體系,緊緊抓住招生考試、培養與學位、導師評聘、質量監控、學科專業設置等關鍵環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

其中最受考生和研究生關注的,莫過于初試設置學術寫作、主題寫作,培養環節設置基本文獻閱讀考試制度幾項措施。初試考寫作,主要是從招生源頭解決研究生學術寫作能力差、人文素養薄弱等痛點問題,這對于那些一味死記硬背的考生、寫作能力差的考生來說,無疑是抬高了“上岸”門檻;而基本文獻閱讀考試制度,則是通過嚴把培養過程關,夯實研究生的文獻功底和理論功底,為學術論文寫作打下堅實根基。

基本文獻閱讀考試制度明確規定了不同類別研究生必須要閱讀的文獻書目數量與種類,比如,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于150種,其中著作不少于50種;學碩生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于80種,其中著作不少于30種;專碩生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于60種,其中著作不少于20種。把如此多的文獻閱讀量作為制度要求,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如此,還把基本文獻閱讀考試制度化,通過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考核檢驗閱讀成果,重點考查研究生對本領域內基本文獻、基礎理論、前沿理論、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從這些舉措要求來看,考研的確比以前難了,讀研比以前更苦了。

當然,這些改革舉措不是刻意要給學生設關卡、出難題,與學生“過不去”,目的在于通過改革扭轉過去研究生招生考試“唯分數”、培養一度“寬松軟”的弊端,通過明確要求、抬高門檻、增加難度,讓學生沉下心來真讀書、讀好書,多思考、勤思考,真研究、會寫作,養成良好的學風,真正提高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

文獻閱讀與考試,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大有效舉措。參加過中國傳媒大學首次文獻閱讀考試的研究生們普遍反映,通過考試,深切感受到了閱讀帶來的收獲,體會到了讀書帶來的樂趣。導師們也普遍表示,從文獻閱讀考試過程中看到了學生面貌的變化,感受到了學生能力的提升。

中國傳媒大學實施的研究生綜合教育改革,只是全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改革昭示著,讀研究生混文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重文憑、重學業、更重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新時代已經到來。(賈曉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