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課后服務初中和小學的教師參與率均超過98%,課后服務小學生接受率為93%,初中生接受率已達98.1%。
“‘雙減’的關鍵在校內,只有充分發揮學校主渠道作用,讓學生在校內學會、學足、學好,才能讓‘雙減’真正落地。”朝陽區教育系統相關負責人表示,“‘雙減’工作開展以來,朝陽區以課后服務這個小切口,力求推動區域‘雙減’大改革。”
堅持需求導向,精準落實供給側改革
在朝陽區政府部門的全面統籌指導下,今年6月,朝陽區面向全區學校干部、教師、學生共計5萬余人進行了大調研。調研內容涉及學生課業負擔、家庭教育經濟負擔等多方面的綜合情況。9月開學初,課題組又走訪了區內15個學區的各類典型學校68所,就課后服務進行專項調研。對服務內容設置、學生參與率、校外資源引入等情況進行了數據搜集和分析研究。
課后服務是當前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朝陽區課后服務從一開始就明確了需求導向。即在摸清“雙減”工作底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接送情況和發展需求,編制可選擇的服務“菜單”,提供與學生需求相匹配的課后服務。
立足調研數據,新學期,朝陽區課后服務實現了“4個全覆蓋”,即周一至周五全覆蓋、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和所有學科全覆蓋。
針對學生不同需求,在課后服務內容設計上,朝陽區堅持育人導向,實現“4個突出”,即突出校內課業輔導、突出校內作業完成、突出體育鍛煉、突出勞動教育。既安排各學科優秀骨干教師打破班級、年級界限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課業輔導,也利用課后寶貴時間加強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和勞動品質。
朝陽區教育系統相關負責人說,朝陽區學校體量大、義務教育學校學生數量多、教育發展快,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為了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朝陽區通過“3個引入”豐富課后服務資源,即:引入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教輔中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藝術、體育等綜合素質拓展活動;引入跨校優秀教師力量,借助“雙師”課堂、教師跨校流動、課程資源共享等,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入社會資源,用好文化藝術場館、體育場館、科技館等,以“走出校園”“走進校園”等形式,開展多樣態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課后服務內涵。
堅持目標導向,完善校內“雙減”系統
啟動“雙減”之初,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面對“雙減”,部分家長認為,“雙減”減輕了家長輔導孩子的壓力,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孩子發展興趣愛好,也有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業和評價制度感到憂慮。
為了消除家長的疑慮,朝陽區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實施“5項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即提升課程管理、教學管理、作業管控、課后服務、家校溝通等5項能力,完善校內外協同育人格局,營造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
現在,陳經綸中學分校在做好每天課后服務的基礎上,于每周四下午開設特色專長課程;和平街第一中學的6個校區本學期共開設校本課程156門,從每周兩次增加到每天都開。
朝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負責人介紹,推進“雙減”工作以來,學校重點關注課內課后課程設置“一增一減”,減的是課內課后課程的“脫節”現象,增的是一體化設計下午3點半前后的課程。下午3點半之后,學校的課程內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課程的延伸內容,包括文化課程的答疑解惑、作業輔導等。二是實踐課程,包括:學科實踐課程,如籃球、排球、行進管樂、舞蹈、運動會等;特色實踐課程,如學校的悅夢工廠、悅享詩韻、悅文講壇等;主題實踐課程,如志愿服務活動等。
在和平街第一中學,學校啟動了“每日作業記錄單”。作業記錄單每天由學生記錄,班主任批閱。記錄的項目包括學科作業內容、預估時間、實際用時、完成情況、自主學習、睡覺時間、意見與反饋。
學校負責人介紹,作業記錄單看似簡單,其實具有多重作用。通過作業記錄單,學校可監控各學科的作業布置情況,為學科組提供作業設計合理性的佐證,強化對作業設計的研究;同時,作業單可以為班主任統籌各學科作業量提供依據,從而更好地控制學生作業總量,還搭建了學校、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渠道,隨時了解家長的訴求,也讓學生學會管理時間、珍惜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
區級教研力量也投入到了“雙減”主戰場中。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教科院”)建立了學校“雙減”教科研聯系人制度,根據“雙減”工作要求,完善了《朝陽區課堂教學評價標準3.0》量表,將教學進度、教學標高等關鍵內容納入其中,以“標準”為工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強化教師落實“雙減”的意識和能力,教科院將學校教師基本功培訓與“雙減”工作融合展開,將“雙減”政策解讀、課堂與課程標準把握、優質課程資源應用、作業與命題任務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優化等內容納入了第二屆基本功培訓展示活動。
作為區內校外教育的重要場所,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在“雙減”背景下,形成了《中心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課后服務教師行為規范》等相關文件,構建了朝陽區課后服務的三級管理體系。中心負責人介紹,面向“雙減”需求,中心著力提供“四優”資源,即“優質師資、優質課程、優質資源、優質平臺”。在服務“雙減”的過程中,活動中心的工作者也在積極轉換角色,力求擔當服務“雙減”的“五維”角色,即“課后服務研究者、課后服務指導者、優質資源配置者、課后服務實施者、課后服務宣傳者”。
據統計,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整合了活動中心及社會大課堂的資源,在持續開展50多項市區級公益性教育活動的同時,已向全區中小學供給近200門活動課程。
目前,朝陽區中小學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的學生人數超過14萬,較“雙減”啟動時提升了近30%。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雙減”難點推進系統減負
為落實“雙減”政策,教科院一方面組織教研員保持對培訓機構常態課堂教學狀態的嚴格監控,與機關工作人員、黨建指導員、教育督導員、社會監督員一起構筑了針對校外培訓機構不良辦學行為的“防火墻”;另一方面加強了對“雙減”工作難點的攻關。
教科院負責人說,“雙減”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抓住關鍵環節,解決突出問題。經過研究,教科院確定了作業樣態與效益、小學“零起點”教學、考試評價和區級教師研訓4個方面的重點突破工作。
教科院制定了《朝陽區義務教育階段作業指南》,從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個性化作業3個層面和作業意圖、內容、形式、載體、時長5個方面對小學、初中學段的各學科作業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對原有的義務教育階段《目標評價手冊》啟動同步修訂,為學校和學生提供作業方面的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
根據“雙減”工作的要求,教科院建構和應用了區域“一核二層四環節”課堂教學改進模式,并通過學區內外聯動的教研全覆蓋路徑,加強學校教學視導和學科課堂改進指導。據統計,2021年“雙減”工作啟動以來,全區視導學校覆蓋率超60%,教研員下校聽課近6000節次。
針對“零起點”教學問題,新學期,教科院組建了幼小銜接專項研究小組,啟動了關聯義務教育學區教學干部和學前教育園所協作組牽頭人的“零起點”教學協同機制。目前,小組組織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已覆蓋一年級學科教師和幼兒園保教干部近1000人。
針對考試評價,教科院研制了《朝陽區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指導意見(討論稿)》,對接北京市中考改革方向,研究區域選用調研試題的內容、結構、形態及成績呈現方式優化;并依托區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研究項目,以學區為單位組建學校命題專業化研究團隊,提升學校命題及評價水平。
教科院負責人表示,“雙減”落實的關鍵在科學而可持續地“提質增效”。聚焦關鍵問題,教科院從優質教學資源、先進教學手段、過硬教師能力3個方面協調推進,為“減負增效”提供有力支撐。
基于已建成的匯聚一萬節線上優質課程資源的朝陽教育云平臺,教科院化靜為動,在集中研訓、視導交流等多種渠道中特別關注線上平臺,推動資源廣泛應用;以研促用,在主題研訓、專題互動等多類活動中深入探討,推動資源循環優化。
立足于基礎教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和“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的建設工作,教科院構建了以區域中心研究組為核心、兩所重點項目學校(朝陽實驗小學、北京中學)為龍頭、3種課堂形態(空中課堂、“雙師”課堂、智慧課堂)為重點、六大研究任務為內涵、100所實驗學校為矩陣的研究格局,先后召開5次主題研討會,加快了區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發展步伐,促進了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為了強化教師落實“雙減”的能力,教科院以落實“雙減”政策解讀和專業指導為主題,推進“1+1”研訓課程。聚焦作業、考試評價和“零起點”教學,在區域教師研訓課程中列入相關專題,組織集中培訓和研討,重點支持學校聚焦“雙減”關鍵問題的校本教研,持續發現經驗典型,加強交流研討。
朝陽區教育系統相關負責人說,推進“雙減”百日以來,朝陽區教師逐漸形成共識:“雙減”工作是在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的有力舉措。“雙減”是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礎教育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的重大考驗。朝陽教育將進一步構建“雙減”系統,落實系統“雙減”,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讓“雙減”在朝陽區落地生根。(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