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即教育”
2022-03-23 09:50:51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父母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怎樣給學生上好閱讀課”“怎么做閱讀筆記”“如何培養自己的閱讀趣味和品味”……今年年初,中國教育報聯合商務印書館,共同推出了七節異彩紛呈的“2020年度推動讀書人物‘閱讀診斷’公益直播課”。一日一課,連播一周,令人大呼過癮。

所選主題,無不取于師生、家校、親子在閱讀實踐中的疑難雜癥,可謂直面現實,也直抵人心;所選人物,均是教育閱讀界的翹楚,或躬耕學壇,或投身行政,或致力課堂,絕活迭出,各領風騷。

每個讀者的心中,都有一個“名著夢”,只是惦念有余,而行動不足。博通百家的劉笑天老師,借何兆武先生之口,提出“興之所至,自由讀書”的化解方案,并以魯迅“隨手抓書”的趣例佐證。對此,倒心有戚戚。讀名經重典,首在興味,次在方法,否則難有所成。

興味在劉波老師的眼里,就是一種閱讀品格。“看偉大的書,人的精力只有那么多,何必浪費在那些不入流的作品,耍小聰明,最沒意思。”(趙蘿蕤語)劉老師建議每個人“形成合理的閱讀結構”,從技能到認知,再到修養,可次第而登,也可兼顧并舉。當然,最難的還是一以貫之、方得始終的堅持精神。他介紹自己所從事的“啃讀挑戰”項目,把閱讀作為一場“陽謀”,一份“契約”,一次“績效”,在精神共同體的建設中,塑就品格的閱讀力場。如此特立獨行之舉,叫人艷羨,催人奮進。

相比于“啃讀挑戰”的雄心,吳欣歆老師“筆記四法”,就是精心、細心的科學代表。比如,讀者諸君寫論文時,常有“索引困難癥”。雖然曾在書中“照面”過某些章句,但等到下筆時,卻翻不到出處。如此尷尬多了,就只恨沒早點兒學會“摘抄筆記”。而功能強大的提綱筆記,更是把整本書“讀”成一紙圖表,“制圖”的過程,就是一種知識烙印與知識再生產的過程。日久之后,不也成了錢鍾書那樣的“四腳書櫥”嗎?

獨樂樂不及眾樂樂。尤其對教師來說,帶動孩子成為小書迷,似乎比本人讀書更重要。權友慧老師“抓住關鍵期、用好激勵法、建立獎勵制”的“微光”讀書社,令人心動;袁衛星老師“有積累、有對話、有鏈接”的讀書策略,及“把學校做成圖書館”的教育信條,結出了累累碩果;林忠玲老師踐行新教育的“兒童閱讀基本主張”,扎根深,受眾廣……

在代俊東老師談管理讀書時間時,突然被她一句“讀書即教育”觸動到。當我們關注“書香保衛戰”,改進“減負時代”校園閱讀的形式,建立“教師閱讀學”時,這一切慧識、行動、意志的拼接,不正是“教育”二字嗎?閱讀始終是直面人生的,它厚植與成全生命。

愿每一位教師,都匯入這滾滾洪流中來。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3日第9版

標簽: 閱讀即教育 meta name=description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