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老師邀請孩子們來宿舍,做飯給他們吃。
晚上6點45分,記者連線來燕紅。電話那頭是吵鬧的,聽得出來燕紅玩得很盡興,“我們到了翡翠湖啦,現在在吃晚飯,吃好了休息一會兒,就去泡雪山溫泉。”
來燕紅的丈夫和小女兒9月27日來到了德令哈,陪她一起過節。
她發來照片:在海西大柴旦,一家三口笑得很開心。
來燕紅是杭州濱江浦沿中學的英語老師。2018年,她到青海開始一年半支教。今年年初,她和另外兩位杭州老師郭燕、楊斌將支教時間延長一年半。
是什么留住了他們?
丈夫大力支持
她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41歲的來燕紅,一直在浦沿中學任教。兩年前,校長問她,“你愿不愿意去支教?”
來燕紅有些猶豫,她的大女兒在學軍中學讀高中,不用太操心,但是小女兒尚幼。但老公說:“孩子我會照顧好的。”
就這樣,來燕紅和另外兩位老師一起,到了德令哈。此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抱的柴達木盆地為主體,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但德令哈留不住好老師。“氣候干燥,環境不養人。”來燕紅說。也是因此,來燕紅經常流鼻血、喉嚨痛,剛開始那段日子整夜整夜睡不著。加上缺氧,她的記憶力開始變差。
一到冬天,德令哈經常下雪,學校距離宿舍雖說只有3公里,但需要徒步去上課,難免要摔幾跤。德令哈一般早上8:30才天亮,學校的早讀7:10就開始了,“去上課的時候天是黑的,放學的時候天也是黑的。白天紫外線又強,容易曬傷。”
當地的菜,油、辣、咸,來燕紅選擇自己做飯。但氣壓低,她只能先將各種原料放進高壓鍋里煮熟,再下油鍋炒。當地的水也是硬水,來燕紅體檢雙腎有小結晶,她如今只能買純凈水喝。
“來之前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畢竟,教書才是最主要的。”
讓課堂“活”起來
讓經驗留下來
“當時,我帶的兩個班,100多個學生有30多人英語不及格。”來燕紅倍感壓力。德令哈的教育還保持著比較早期的模式:“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校園內有人管,出校門沒人管。”
來燕紅選擇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做引導。在來燕紅的課堂上,扮演主角的常常是臺下的學生們,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有發言機會,來燕紅加快了課堂節奏,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發言2到3次。
因為杭州來的老師,孩子們有了許多“第一次”的體驗,比如第一次親子活動、“親子趣味運動會”等。
還有第一次“家訪”。這也是后續教學中,來燕紅一直堅持的,“一個學期每戶家庭至少去了三次。”老師們把成績優異孩子的獎狀、獎品送上門,這不僅是對孩子、也是對家長的一份肯定。
“我也會邀請孩子們來宿舍里,做飯給他們吃,嘗嘗杭州味道。”
“杭州班”在德令哈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都夸,果然是杭州來的老師,水平就是不一般。
但來燕紅說,他們做的還遠遠不夠,任重而道遠。三個杭州老師計劃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我將自己的課堂全開放,歡迎老師們來聽課,也會把課件分享給這邊的老師們。只有整個團隊好,學校的戰斗力才強。”
錢報記者從杭州濱江區教育局了解到,2016年開始,浙江開始向青海派出骨干教師,支援當地教育。
截至2019年,區教育局與省外、省內共結對學校95所(含省內互聯網+教育結對4所),共選派支教教師98人,這其中有18個月長期支教的,也有6個月、1個月、1周等各種形式短期支教的。
支教的這些時光,少有轟轟烈烈,有的是日常的付出和收獲,這些堅持日積月累,就會帶來改變。
看著家長們的請求
杭州老師們留了下來
這兩年三位老師只在寒暑假回杭州陪伴家人。
楊斌老師內斂,將對家人的想念埋在心里。郭燕老師的詩《媽媽,我在德令哈》這么寫道,“媽媽,我在德令哈;包裹的這端是我,那端是你;你說天冷加衣;我知道,那是你對遠方女兒的想念。”而來燕紅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 “仰望星空”:在德令哈的宿舍里,她常常靠在窗邊,望著繁星點點的天空,想著杭州這邊的家人。
來燕紅常常愧疚,尤其是對大女兒——在學校附近給大女兒租了個房子,她做飯洗衣服,還說“不用你們操心”。讓她倍感安慰的是,支教的這兩年,大女兒飛速成長,即便在學霸云集的學軍中學,依然優秀。
原本的支教即將結束,可家長們寫信要求杭州老師繼續留下來。
“我們三個老師都覺得,帶一個完整的三年初中,讓學生們不留遺憾,所以就延長了支教時間。”來燕紅說。
明年7月,“杭州班”的這批學生初中畢業,而來燕紅也將因此錯過大女兒的高考。但她說:“我相信老大,她肯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