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 喜得良師為終生慶幸
2021-12-01 13:32:09 來源:武漢晚報
1
聽新聞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高中生物老師——田瑞娟老師。田博士謙遜溫和,目光長遠,不僅為我授業解惑,更言傳身教讓我心智成熟,在大學乃至現在仍是我求學之路的一盞明燈。”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研一學生楊菁珉本科畢業論文中的一段話,她專門向高中生物老師——武漢市第六中學(以下簡稱“六中”)老師田瑞娟致謝。楊菁珉是從武漢理工大學被保送到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讀研的。

11月25日晚從學校實驗室出來,楊菁珉心情很輕松。當晚的實驗一開始并不順利,楊菁珉想起田老師曾經教過她的方法,重新實驗后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她高興地給田老師打了個電話。這樣的電話,高中畢業4年多了她還經常打。

聽說學生把自己寫進本科畢業論文,田瑞娟挺意外也很感動,“希望我這盞燈可以常亮常新”。看到田老師發的朋友圈,她的另一名學生、正在華中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研一就讀的朱昱穎留言:“我也把你寫進了致謝里。”朱昱穎寫道:“田老師于我而言亦師亦友,直到如今還能經常與田老師聊天,甚是幸運。”

精彩的課堂互動

田瑞娟是山西太原人,1981年出生。2013年,她從南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畢業后,因丈夫調到武漢工作,她覺得這座城市發展潛力比較大,也選擇來了武漢。

網上看到六中招聘老師的消息,田瑞娟投了簡歷,經過三輪考核,當年8月,她正式入職,成了六中的一名生物老師。當時,武漢全市中小學老師中博士還不足10人,田瑞娟是江岸區中小學中第一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老師。對此,有些人不太理解,博士能當好中學老師嗎?一開始田瑞娟也有些壓力。不過,當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后,也就釋然了。

11月18日上午10時25分,背著環保布袋、戴著眼鏡的田瑞娟快步走進高二(9)班教室。這堂課,她要給同學們講“免疫調節”。

“秋冬季節,流感進入高發季,如果出現了打噴嚏和咳嗽癥狀,你會怎么辦?”

“我媽會叫我多喝開水”,一個男生率先回答。“是熱水吧!”同學們發出一陣笑聲。

“大概多長時間癥狀可以緩解?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答案?”

一個女生站起來說:“我一般不感冒!”“哇,你的免疫系統好厲害!”同學們笑著驚嘆。

“既然有感冒病毒存在,你為什么很少感冒?”田瑞娟反問。

課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這樣的互動和引導場景,常常出現在田瑞娟的課堂。講遺傳特性,她會從怎么挑水果開始講起;講免疫知識,她會講為什么需要打新冠疫苗第三針;講過敏反應,她會直接拿自己舉例子:“你們看,這就是過敏反應!”

當天,教室最后一排坐著一位實習老師,聽了田瑞娟的課,她評價,免疫學知識講好不容易,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田老師這個導入挺精彩。

腦洞大開的創意

田瑞娟的辦公桌在教師辦公室里很好找,上面放著好多色彩斑斕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那個就是。這是她給學生們布置的作業中的優秀作品。田瑞娟拉開矮柜門,里面還有不少模型,“同學們做得太精彩了,舍不得處理,快放不下了!”

講“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章節時,田瑞娟提前給同學們發預告:“這章節上完后,會舉行細胞模型制作創意大賽,勝出者可拿‘大獎’!”一時間,課堂沸騰,同學們紛紛組團出戰,各種腦洞大開。

比賽那天輪到幾個男生端出一組模型登場,鍋蓋子一掀開,滿屋子肉味,田瑞娟和同學們一起笑倒。原來,這組的創意借用了最常見的火鍋食材——牛肉丸是“細胞核”,腐竹是“中心體”,小香腸是“線粒體”,培根是“高爾基體”,海帶是“內質網”……“形神兼備,可謂舌尖上的生物模型,簡直服了!”

面對同學們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創意,田瑞娟當晚發了一條朋友圈:“來看看我的大寶貝們的作品!”

養寵物龜并觀察孵蛋全過程,把吃完的新品水果核栽種成小綠植,用剛添置的手機顯微鏡觀察身邊的一切……生活中的田瑞娟是個“好奇寶寶”。

一天上課,田瑞娟給同學們展示了一組圖片。這是什么?她讓大家猜。猜來猜去無人答對,最后,答案揭曉:“這就是你們手中的卷子,放大400倍!”啊?!全班驚嘆。

廚房做飯碰到一只抱卵的蝦,田瑞娟趕緊拿出手機顯微鏡拍下來,和正常的蝦的圖片放在一起,事后和同學們一起“欣賞”。

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生物學是一門發展很快的學科,田瑞娟會把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介紹給學生們。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她會第一時間跟同學們分享。她還經常把生物專業書籍借給有興趣的學生,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

田瑞娟的課堂,學生打斷老師提問是被允許的。有時候提問的學生會一直從教室追到教師辦公室。同學們的提問五花八門,有的輕松有趣,而有些問題,田瑞娟會很嚴肅地回答。前不久,有一個學生帶著一道習題來找她,涉及研究動物性別分化機理的相關題目。學生問,是不是可以用這個進行性別鑒定。講解完知識點,田瑞娟給學生專門講了醫學對于性別鑒定的限制和要求。

“現在的孩子信息獲取渠道豐富,更需要引導。”下一堂課,針對學生提問田瑞娟在班上再次進行了講解:“人也是生物,這個問題可以研究,但在實際應用時,要考慮倫理道德,要有底線思維,法律法規不能觸碰。這是大生物的概念。”

類似的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危害、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環保話題等,都成為課堂討論的內容,田瑞娟會引導同學們去分析、去思考。

課間,田瑞娟會帶同學們在校園里觀察動植物。天氣適宜時,田瑞娟還會帶同學們到解放公園做自然筆記。田瑞娟做這些,只想告訴同學們,“別忘了,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家長們一開始聽說孩子的班主任是博士,都挺驚訝,一年多的接觸,田瑞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田老師帶給孩子們的,遠遠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一位謝姓家長說。

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午飯過后,幾撥學生來找田瑞娟,有問知識點的,有來找她商量校園三人籃球賽、跳繩比賽人員安排的。作為班主任,田瑞娟是這群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良師益友。“娟姐”是同學們平時和田瑞娟聊天時對她的稱呼。“我的求學經歷中,有一位高中化學老師對我的鼓勵很大,我也希望自己能鼓勵到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以后回顧起自己的高中生活,覺得很有意義。”

有位學生曾因心理壓力大,元月調考答題卡填寫出錯,考砸了,頓感希望渺茫。田瑞娟用自己求學路上的經歷耐心開導她,一直聊到晚自習快開始,田瑞娟陪著她一起走進了教室。后來,這名學生高考正常發揮,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8年來,田瑞娟帶的學生有繼續在生物領域發展的,也有學化學的、學計算機的、學環境的。她帶的競賽班,連續兩年有學生獲得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一等獎。

“會教課、會當班主任,還會帶競賽!”把田瑞娟招進六中的老校長馬德駒仍然為自己當年的這個決定高興。他說,教育應該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用老師的人格魅力去潛移默化教育孩子!”

“博士為什么要到中學當老師?”8年來,不斷有人問田瑞娟這個問題。“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覺得自己適合,就來了。”田瑞娟說,“喜歡就堅持下去,不要太受外界的干擾。”

“年少之時,喜得良師,為終生慶幸!”去年教師節,田瑞娟收到班上一個學生用練習本制作的簡版節日賀卡,上面手繪著她最喜歡的《工作細胞》中“血小板”的動漫形象。她把這張賀卡和學生作品放在一起,珍藏著。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