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給樹“看病” 巡司河調查組讓課堂好熱鬧
2021-12-16 14:26:22 來源: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1
聽新聞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電視問政’,今天我們就巡司河治理來一場專題問政……”這不是真的直播節目,而是武漢市長虹中學一堂地理課上的一幕。12月15日,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范區(武漢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系列研討活動走進長虹中學,兩堂公開課分別聚焦校內綠化問題和學校周邊的巡司河,全國600多名教師參與線上線下觀摩了這兩堂課。

學生給樹“看病”

啟發了校長

校園里有哪些植被?同樣的植物,為什么在有些區域生長良好,有些地方長勢不佳?針對現存的問題,你有什么好建議?課上,執教的洪山高中教師楊明,用一系列問題貫穿課堂。

講臺下,長虹中學的六個學生小組有備而來——前期,他們已在校園各個角落進行了調查,繪制了校園綠植分布圖,還形成了調查報告。“學校里種植的主要有樟樹、杜鵑花樹、荷花玉蘭、馬蹄金、蘇鐵、黃天竹、紅花檵木、桂花樹等”“院墻邊的樟樹生長良好,因為樟樹喜光、喜暖濕,而這里正好朝南,無遮擋、光照好”“教學樓間的紫薇,因為陽關被遮擋,生長狀況不佳”……學生們指出,部分植物沒有栽種在合適的地方,導致長勢不佳。

學生們還發現,人為因素也導致部分植物受影響。比如一株桂花樹從未開花,可能是因為桂花不耐煙塵,它離校外一處工地不遠,常受粉塵污染。操場邊的樟樹枝葉比院墻邊的稀疏很多,可能是因為這里沒有護欄保護,受到人為折損,且這里硬化路面多,日常澆水護理不夠。

聽到這些,有觀摩的外校老師和長虹中學校長袁雪峰打趣說:“全國各地老師都在線上聽課,學生們這是‘自曝家丑’啊!”袁雪峰笑著回答:“沒關系,學生通過深度探究,收獲了實打實的知識,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的新校區馬上要開工建設,綠化規劃一定要更科學嚴謹地論證。”

楊明老師說,這堂《項目式學習課例:校園植物綠化的優化探究》深挖植被與環境的關系,學生通過深入調查,形成優化建議,會促使他們今后更加關注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地理,并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巡司河調查組

讓課堂好熱鬧

接下來是武漢市長虹中學毛文靜老師執教的《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巡司河污染及治理探究》。毛老師首先播放了一段“巡司河大變樣”的新聞視頻,接著引用了《楚天都市報》多年前推出的《巡司河變“熏死河”》系列調查報道,請學生分析,緊鄰校園的巡司河為何曾污染嚴重。

“內在原因是它流速慢、水循環不足,導致自凈功能差,武泰閘關閉后更是如此”“外在原因是城市快速發展時,污染治理的速度沒跟上”“原來周邊有很多農貿市場,還有高污染的工廠”……幾個學生小組從不同側面展開分析。

更犀利的是,一組學生還現場模擬了一段“電視問政”節目,主持人邀請“相關部門領導”上臺,接受“巡司河周邊市民”的考問。扮演主持人的高二4班女生楊妍哲說,這學期她和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多次到巡司河上下游實地走訪,發現現在環境大變樣,但還有一些周邊居民不注意保護,因此編排了這期“節目”希望引起更多人重視。

毛文靜老師說,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和實地調查,了解巡司河的“前世今生”,學習河道治理的方法,給出河流綜合治理的可行性建議,讓身邊的事成為最好的教材。兩堂展示課后,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楊婭娜、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胡明老師、武漢市地理教研員程遠會老師,分別進行了總結點評。他們認為,項目式學習要處于真實環境,解決實際問題和有真實的學生成果展示,這是符合“雙減”政策之增效提質思想的。(柯稱)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