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 讓人才潛心基礎研究
2021-12-22 08:34:55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不確定,是伴隨基礎研究的一個關鍵詞。不是每一個研究設想都絕對正確、每一次實驗都一定成功、每一個細微研究方向都會有產出。潘雷霆已經記不清楚,自己和團隊在大大小小的實驗中遇到過多少曲折。

“很多應用型研究目標導向非常明確,而基礎研究往往不是這樣。因此要做頂層設計是很難的。”但在潘雷霆心中,基礎研究的最大魅力,也恰恰在于這種不確定背后的無限可能。

“很多顛覆、原創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就是最鮮活的例子。因此,用一套框定的考核評價機制來‘引導’我們的研究,這是否合適呢?”潘雷霆說。

科研的苦勞與功勞,究竟如何衡量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王雙印始終記得多年前的一次經歷。那時,他在美國做博士后,美國能源部在驗收他導師的一個項目時,除成果外,還特別看重通過該項目培養了多少學生,學生的培養質量如何。

這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基礎研究項目應該重在過程,結果應當是順其自然的。”他認為,尤其是一些原創的基礎研究,往往有著相當程度的失敗風險。有的時候,即使失敗了,在研究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開展原創研究的能力,提升了科研素養。

王雙印自己也有過這種經驗。“一次實驗沒有按之前的設想獲得成功,卻意外地開拓了一個新的視角。學生們沿著這個方向,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驚喜和收獲。”

不是每一次科研都如此幸運。“實際上,在培養一個基礎研究人才的過程中,三年、五年不出成果,都是很正常的。”王傳毅坦言。

他也觀察到,在當前的評價機制下,學術圈確實存在一味追逐熱點、依靠“短快”出成果的現象。“做熱門研究,一方面發表論文更容易,另一方面,從事的人多,成果被引用的概率也就更大。后果是涌現出大量既缺乏原始創新又不能滿足國家需求的高影響因子文章。”

與此同時,那些很難快速或直接產出成果的“冷門”領域,雖然蘊含著最具顛覆意義的創新可能,但研究者卻往往知難而退。

面對這樣的局面,基礎研究中的“苦勞”與“功勞”,該如何衡量?

“也有很多科學工作者非常負責地對待學術研究,一方面正在做有固定時限、能按期出成果的項目,一方面也為自己長線的學術生涯不停地做積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館員劉筱敏認為,基礎科研呼喚更多“長短結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

王雙印的感受是,基礎研究中的“苦勞”,更多是“強調原創”,“是否觀測到新的現象,揭示現象的本質,開發新方法探究本質,指導應用研究”。相應地,評價機制也應該向這一方面靠

“基礎研究不宜盲目追求熱點,即便是熱點方向,也需要冷門視角。”秉持這一理念,王雙印和團隊開拓了電催化劑缺陷化學的研究視野,開展了“認識缺陷—構筑缺陷—利用缺陷”三個層次的系列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容錯機制,一件考驗智慧與膽識的事

“讀博士的時間一般是5年。看起來不短,實際上真的不長。”一位帶著10個學生的“雙一流”大學教授對記者掰著手指細數,“第一年學基礎知識,第二、三年進實驗室開始做研究,第四、五年就要考慮畢業了。研究不順利的話,還可能延遲畢業。你還敢讓他從事那些‘沒譜’但具有探索的研究嗎?”

這是基礎研究者普遍面對的難題,被不少導師笑稱為“不僅是考學生,也是考老師”。為了讓學生順利畢業,不少導師會因人制宜、精心統籌:讓一些有畢業壓力的學生從事“短快”研究,另一些則去研究更具挑戰的“大難題”。

前幾年,各高校博士畢業要求水漲船高。而幾年,隨著破“五唯”呼聲漸強,國內許多高校逐步放寬了博士畢業要求,讓不少人松了口氣。但另一種普遍的聲音是,一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太必要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