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 讓人才潛心基礎研究
2021-12-22 08:34:55 來源:光明日報
1
聽新聞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總開關,是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這些年,“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隨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科技在部分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一些領域甚至率先進入“無人區(qū)”,這對我國基礎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實現高質量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人才是關鍵。現實之中,由于基礎研究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出成果較慢、成果轉化難等原因,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成效、實際貢獻如何評價與檢驗,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大難題。

在“破四唯”背景下,讓人才靜心搞研究,還有哪些難題待解?尤其是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該走向何方?

基礎研究的魅力,在于不確定背后的無限可能

數日前,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潘雷霆剛剛接受了學校人才計劃的中期考核。在考核中,發(fā)表多少文章、完成多少項目、帶了多少學生、學科建設有何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有何貢獻……一系列指標涵蓋科研成果、教學效果、社會服務等方方面面,不可謂不全面。

“現在全國都在強調‘破四唯’,各單位都在擬訂新的評價辦法,總體導向是評價更加綜合立體。”潘雷霆說,“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量化指標很直觀,評判起來沒有爭議;而另一些非量化指標相對模糊,評判起來就很困難。”

比如,對學校學科建設的貢獻。“學者出去作報告,算不算貢獻?貢獻程度多大?拿什么衡量?”在潘雷霆看來,這些都是目前尚未明晰的地方。

“其實,相比應用型、工程型研究,基礎研究尤其是理論型研究,最主要的成果形式之一就是論文。”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傳毅開門見山,“因此,評價機制改革要求‘不唯論文’,反對的并不是‘論文’,而是‘唯’。”

王傳毅一直從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研究、教師科研評價研究,他感到,這些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投入比重也越來越大。但盡管大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要已有共識,可要想吸引更多人真正投身于此,還是不容易。基礎研究成果難評價、科研人員激勵不足,是公認的“老大難”問題。

除了很多研究本身的成效難以用指標衡量以外,一種評價機制科學有效與否,還與該學科的特點密切相關。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