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
“直至目前,考核評價體系中容錯機制仍然非常難實現。”多位專家學者在采訪中表示。
“這件事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智慧、膽識與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主任高迎爽說。
現實情況是,在對科技創新主體容錯或問責進行具體認定時,關于哪些錯能夠容、哪些錯不能容,還缺乏明確的界定標準和相應的制度安排,對所容之“錯”的科學界定還存在著不小的難度。
其次,由于基礎研究的長期性、探索性、專業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在協調推進科技創新容錯與加強科技創新管理的過程中,非專業人士很難實現對科技創新主體全部活動的全方位跟蹤評判。
“在這方面,我們還需要持續探索。”高迎爽介紹,因為疫情原因,很多涉及廣泛田野調查的項目都被迫按下了“暫停鍵”,但大部分學校和科研院所都會依據實際情況,力求對項目進行客觀而科學的考核。
不論怎么考核,都是要讓人潛心科研
中央明確提出培育和選拔人才不能唯“帽子”、唯論文,這很重要,但也不易做到。大量無序競爭不但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也阻礙了科研人才的健康成長。
“現實情況是,有沒有‘帽子’,實際待遇相差太大了。”一位國內某知名科研院所副院長向記者坦言。他見過很多人拿到“帽子”后再無學術突破、安心養老,也見過不少人因為沒有在一定年限內拿到“帽子”而灰心喪氣,進入“混日子”狀態。
此外,一項基礎研究人才調查的數據顯示,68.9%的科研人員表示“會議、學習、行政等雜事過多,擠占了我的科研時間”,其中24.1%的人表示“非常同意”。還有很多科研人員認為,自己花費在項目申請、中期檢查、結題等科研管理工作,以及項目經費報銷上的時間較多。
要打造一支癡迷科學、心無旁騖的青年學者隊伍,就需要創造一個無憂無慮的科研環境,釋放和催生更多更強的創造力。在采訪中,專家學者們發出這樣的呼吁——
“我們始終向往一個容納自由探索的天地。”王雙印說。
“我們應當明確,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說到底是為科研人員服務,而非機械死板地管理科研人員。”高迎爽說。
“我們要尊重基礎研究的自身規律,從政策導向上構建更加系統、包容、靈活、有彈性的組織方式。”潘雷霆說。
“科學合理的考評是需要的,但我們不能被所謂的‘考評’牽著走,而是要讓基礎研究人才依托自身興趣、面向國家重大發展需求,去探索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王傳毅說。
“我們要鼓勵更多人才,讓基礎研究為國際合作交流打開一扇大門,讓我們的科研產出引領全球,為人類發展作貢獻。”劉筱敏說。(記者 劉 夢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劉夢、楊颯、崔興毅、晉浩天、陳鵬)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