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力量
2022-03-23 09:42:13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稍不留心,可能產生誤會、造成沖突,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尤其面對拔節長穗關鍵期的青少年學生,教師如何教育,家長如何養育,學生如何健康成長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劉歷紅博士的新作《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以作者從教30多年親歷的“事件”為線索,通過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個故事,點出一個個問題的關鍵,并從心理實驗或心理學、教育學的視角細致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正如作者所言,這部新作并不追求自成體系的學術理論建構,而是追尋幫助教師、家長及青少年紓解困境的行動之路。

“相信,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能挖掘并賦予人精神力量。”我很認同作者的這一觀點,選擇相信,這對教育者而言是一種基本的態度,對家長而言是一種基本的智慧,對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自信、陽光的成長表達。現實中我們常常遇到中小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其中不被信任往往是較為常見的問題。教師、家長埋怨學生不理解他們的用心良苦,學生埋怨教師、家長不能理解自己,顯然,走近兒童、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是開啟友善師生關系、友善親子關系的“密碼”。

從內容體系來看,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重在建設自我系統,闡述了態度、信念、能動性、安全與發展、明確目標、揚長補短、榜樣學習和堅持運動在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將元認知和認知系統整合起來,講述情緒管理、向內歸因、用好從眾、多角度審視、記憶策略、巧用評價、抗拒誘惑、刻意練習等相關策略。既有案例的典型呈現,又有存在問題的心理學教育學分析,還有實踐行動的建議,可以說本書是既有理論托底,又有實踐操作引導的通俗類讀物。

相信不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更是一個教育行為。相信與不相信的選擇,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心理過程,其間包含對孩子行為的肯定、成長的認可與發展的期待。從書中可以看出,案例中呈現的很多問題關鍵因不信任而起,現實中對學生的諸多誤解也往往根源于成人世界認知中“合理推理”而產生的錯誤。比如文本中所講的“兩把剪刀的故事”,就是被“合理推理”后的傷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兒童看來,成人的世界是永遠正確的,自己的辯解是毫無意義的,甚至被誤解的時候放棄了自我辯解的權利,往往以沉默應對,而這樣的結果會對青少年的成長埋下隱憂。

選擇相信,是一場師生間的溫暖對話,是一場親子之間的親情互動。相信中有心靈的歸屬,有教師、家長與同學的信任,需要教師、家長有發現的眼睛、悅納的胸懷、寬廣的視野,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助力其由內而外生發成長的自信,主動沖出原有的自我中心主義格局,找到開啟學習生活困境的鑰匙,走出自我束縛的困境。

相信是力量的傳遞,選擇相信意味著師生之間、親子之間正能量的傳遞。需要成人對生活世界的“復歸”,回歸到兒童生活世界的當下,以兒童的身份理解他們的認知、行為與內心。因此,在這些密碼中,作為教師與家長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還原事實真相,設身處地為兒童著想,要推己及人反求諸己。成人世界需要從育人的善意中提煉有效的積極行為,并對這些行為賦予特有的教育智慧,也可能同樣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揭示隱藏在問題背后的教育規律。

本書以兒童為中心,以問題導向、案例呈現與教育學心理學分析為路徑,探尋破解這些難題的密碼。我非常贊賞這種針對問題解決的求真方式,比如:怎樣才能堅定地選擇相信,怎樣幫助孩子樹立“我能行”的信念,怎樣促進孩子內部狀態發生變化,孩子不當行為背后隱藏著什么問題,為什么運動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全媒體時代如何幫助孩子抵抗誘惑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和對策建議體現了研究者的求真務實精神。

選擇相信不是相信選擇,是要在選擇相信的基礎上,呈現出成人世界對兒童世界的貼近與伴行,需要積跬步以至千里的意志堅持向前、科學規劃。當師生之間、親子之間選擇彼此互信的時候,其價值和意義已悄然發生。也許,這就是信任的力量。

(作者系課程教材研究所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3日第10版

標簽: 信任的力量 meta name=description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