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熱衷于理財的年輕人,經常會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觀看理財視頻或購買相關課程。然而,這些看上去專業的內容,或許只是出自并不會理財的演員。年輕人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陷阱或圈套。
主持人語
姜申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于網絡上理財培訓的騙局,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生們在新聞寫作課上展開討論,并撰寫評論表達自己的理性思考。有的學生看到當下年輕人的焦慮,提醒他們走出不切實際的夢境,昂首挺胸、重塑自我;有的學生敏銳地發現財商教育的缺位,將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向填補金融知識的空白;還有的學生立場鮮明,指出“理財高手”利用的正是年輕人急功近利的心態,提醒他人不要盲從、盲信。從政府監管、法律漏洞,到網絡生態及輿論深省,三名學生的評論觀點富有建設性,值得一讀。
在互聯網與社交媒體高速發展的當下,年輕人時常可以在各種APP或網頁推送中看到極具誘惑力的理財廣告彈窗。不少人抱著免費試一試的心態就中了圈套,陷入“理財高手”話術和套路織成的天羅地網。
這些裹上理財知識糖衣的教育產品或“理財高手”,究竟是一種知識經濟還是精心設計的騙局?兩者之間的界限其實并不十分明晰。因為有些人正是利用了法律的模糊規定,成為“灰色地帶”的游走者。我國知識經濟本身起步晚、基礎薄弱,目前仍未發展成熟,存在許多亟待治理的亂象。
網絡上涌現的各類理財平臺和產品,給政府監管帶來巨大挑戰。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理財行業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法規體系。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暫時還難以建立完備、可操控的信用與監管體系,我國互聯網理財行業的規范發展仍任重道遠。
年輕人理財意識的增強,本來具有積極意義。但在當下,年輕人想要投資理財的強大欲望,與實際理財知識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如果向更深層次探討,這或許反映了年輕人當前存在的一種危機,那就是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當下,社會資源總量提升速度放緩,使得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愈發凸顯,年輕人所面臨的生存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在與社會的層層內耗中,內心的宏大理想可能會逐漸被消解,最后碎落在精打細算之中,因而更容易陷入理財焦慮的陷阱。
對此,緩解年輕人的理財知識焦慮,為其提供正規、系統、高質量的理財培訓顯得尤為迫切。更重要的是,年輕人要保持自身理性,少做虛無縹緲的發財美夢。這一代人需要的是重新審視自身價值,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努力方向。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29日第2版
標簽: 保持自身理性,少做發財美夢 meta n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