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然嘆然,遂作此文。以念吾師之恩,以感吾親之養,以憶同窗之情,以記吾所親歷。”“文可蓄千言,臆難只字抒;四載求學路,萬象更始新。”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兩名畢業生的古文體論文致謝刷屏朋友圈。該校機械學院博士畢業生劉喆和土木學院本科畢業生鄭皓洋分別用1934字古文和625字古體詩,娓娓道出求學經歷和畢業感想,表達對恩師、親人和同窗的感激之情。
“一者稽首以拜恩師;二者稽首以拜父母;三者一揖以敬師兄師長,再揖以謝同窗弟友;四者執手以謝吾愛;五者深躬以謝吾國……”劉喆回憶成長點滴,細數導師、父母、同窗好友等在自己求學期間的幫助,以及對祖國的眷戀與感恩。
2012年,劉喆來到南京工業大學求學,本科畢業時選擇碩博連讀,初次接觸科研的他非常迷茫。“當時,有幸遇到導師鞏建鳴,鞏老師不僅在學業上給予我指導和幫助,還鼓勵我留學、參會,在做人和為學上為我樹立了榜樣。”在導師指導下,劉喆發表了6篇高水平論文,2次參加ISSI國際結構完整性會議,2020年成為該會議評選出的全球5名“最佳學生論文獎”獲得者之一。2021年,他申請到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遠赴丹麥技術大學深造。
“學成歸來日,吾輩報國時。”獲得國家資助負笈海外,劉喆十分感恩,也堅定了走科研之路的決心。目前,他已在“奧氏體不銹鋼低溫氣體滲碳”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相關研究實現了不銹鋼材料力學性能和抗疲勞性能的大幅提升。據悉,該項研究的落地應用在國內尚屬空白,劉喆希望有朝一日能為此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風復古,對仗工整,引經據典,字字真切。”鄭皓洋在朋友圈分享本科論文致謝詞后,得到師友的交口稱贊。“沒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就是有感而發。”鄭皓洋表示,寫作這篇謝詞花了兩個小時,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抒發。
鄭皓洋引用《詩經·小雅》和《孔叢子·連叢子下》中的典故表達對父母的感謝:“一謝父母恩,賜發以劬勞;父母道德高,循子以良教;惟愿學有成,顧盼輕厘毫。”鄭皓洋說,雖然父母常年駐守部隊,但他們的教誨一直伴隨自己成長。大學期間,鄭皓洋以第一發明人身份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受理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多次在省級、國家級土木專業大賽中獲獎。“既緇難再白,勿謂一絲微;臨別行闊步,恰似來途路。”鄭皓洋已保研至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攻讀碩士,他表示,將毫不猶豫地朝下一個征程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