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產業變革的大潮,無人機產業作為現代航空航天技術與網絡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融合,形成發展迅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眾多行業通過“無人機+”增值賦能。無人機裝備對提升國家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國家對無人機高端人才的需求越發緊迫。
面對時代需求,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勇擔使命,把教育教學放進國家需求和產業發展的空間考量,與時代同頻、與產業同頻,直面無人機專業建設的短板,創新構建產教科融合的高水平無人機專業,讓專業“長”在產業鏈上,培養了一大批無人機產業急需的“有航空報國情懷、有追求卓越理想、有好學樂學學風、有堅毅篤行品格、有扎實知識技能、有優秀職業素養”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如今,學校無人機專業入選省級高水平專業群A檔建設專業,著力打造無人機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育訓高地與創新服務平臺。
溯源·淬煉·改革創新
2013年,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實施“航空高端技能型人才計劃”,在國內率先開展無人機裝試方向專業人才培養;2016年,為了適應“翼龍”等無人機研制的需求,服務裝備“走出去”,正式開設專業;2017年,承擔部隊定向培養無人機士官任務。
自無人機專業建設以來,學校精準對接強軍與產業發展需求,銜接育人與育才需要,系統設計,融入產業,聚資源、建平臺,根據業態變化動態調整專業,通過供需高效無縫對接、創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特色課程體系、打造科教融合創新團隊、聚集產教科融合育訓資源、實施高效課堂改革、建設產研“兩院”,與產業共育人、共創新、共生長,實現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科教助推產業,全方位全要素實施產教科融合建設高水平無人機專業,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歷經10年的潛心探索實踐迭代,無人機專業從被動配合、主動適應到創新引領,從專業方向發展到覆蓋無人機全產業鏈的培養體系,實現了“四個對接、四個增強”:融入產業,實現專業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高效對接,增強了專業適應性;“三鏈映射”創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特色課程體系,實現培養目標與崗位要求精準對接,增強了人才培養適配性;將育人與育才融合對接,全要素實施高水平無人機專業內涵建設,增強了專業教書育人水平;建設產研“兩院”,專業與產業深入對接,增強了專業創新服務能力。校企、師生共研課題、創體系、建標準,既解決行業企業痛點難點,又形成高質量融合資源與平臺,也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促師生創新能力培養,助推產業生態建構。專業服務強軍戰略,已為部隊定向培養900多名無人機士官,得到部隊高度認可;專業服務裝備“走出去”及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與體系已被行業應用,眾多畢業生成為無人機領域先行者;專業服務社會需求,已形成高水平無人機專業建設成航模式雛形,被主流媒體報道推廣,引起廣泛關注。
探索·實踐·優勢路徑
發現問題是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無人機專業直面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適配度低、供需對接不暢、專業定位不準,課程、師資、資源等專業內涵建設不足以支撐高端產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科研途徑不暢、團隊水平不高、與產業需求脫節、不能有效反哺教學等問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使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融入產業,與產業同頻共振,適應業態變化,精準專業定位,破解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適配度低、供需對接不暢、專業定位不準的問題。
融入產業,攜手頭部與優勢企業發起成立航空產教集團、無人機產業協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政行企校合作平臺,實現供需高效對接。對外對接產業發展和強軍需求,適應業態變化,抓住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崗位,建構產業鏈、崗位鏈、專業鏈映射模型,動態調整,設置專業方向,創新覆蓋全產業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對內銜接核心崗位、職業標準、“1+X”職業技能證書標準、競賽和多元化生源要求,打造崗課賽證創融合的“平臺共享+進階并行+拓展互選”特色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精準定位。
——全方位全要素實施高水平無人機專業內涵建設,破解課程、師資、資源等專業內涵建設不足以支撐高端產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問題。
強化科學規劃,系統設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四有軍人”要求與“航空報國,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融入專業培養,促進育人與育才融合。引進總師、技能專家,送培骨干教師,校企共組“雙帶頭人”教學科研團隊,實施教學改革、產業與應用技術研究,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專兼結合的結構化教學科研團隊。此外,凝聚資源,建設虛擬仿真中心、產教融合基地等虛實結合的校內外育訓基地;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優化課程,以課程思政、創新創業示范課引領高效課堂改革,基于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開展教學,讓能力在活動中遞進提升、知識在應用中內化于心,課堂思政、職業素養貫穿始終;建設包括新形態教材在內的30余部教材;建設新型無人機產業學院,與企業、軍隊聯合制定分類分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分類分層教學與人才培養。政行企校協同,建設融合創新服務平臺,與行業、企業、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適航與標準研究所等平臺;校企共組團隊,師生共同參與項目,研課題、創體系、建標準;建設省級面向無人機產業集群全產業鏈創新服務平臺,推進混合所有制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究院建設。構建“崗位為核、過程為主、能力導向”的評價體系,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探索建設無人機產業學院與無人機應用技術研究院,破解科研途徑不暢、團隊水平不高、與產業需求脫節、不能有效反哺教學的問題。
落實國家職教改革,基于產教科融合,創新機制,建立產研“兩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拓寬辦學實體,促進“四鏈”有效銜接,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創新的“產教科融合”建設高水平專業新理念,打造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產教科融合頂尖平臺”。深化產教融合,匯聚各方資源,夯實高水平專業基礎,實現專業與產業共育人;科教融合,多方共建平臺,校企、師生共研項目,實現專業與產業共創新;產教科融合,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科教助推產業,實現專業與產業共生長。
創新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特色課程體系促使無人機人才培養定位由無人機的生產者、保障者向無人機全產業鏈的裝調者、維保者等轉變,技術技能能力培養由單一能力向“交叉”“復合”轉變。精準對接產業發展和強軍需求,創新覆蓋全產業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專業與產業發展高度吻合。銜接崗位要求、職業標準等育人需求,創新“平臺共享+進階并行+拓展互選”的特色課程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目標適應崗位要求、教學內容體現產業主流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緊扣時代脈搏。
創新的產教科融合高水平無人機專業整體解決方案,“融入產業,建構平臺,深耕內涵,引領發展”,設計、實施專業建設系統工程。融入產業生態圈,適應業態變化,精準專業定位;聚資源,共建技術技能育訓高地與創新服務平臺,校企共組團隊,師生共同參與項目實施,研課題、創體系、建標準,既解決行業企業痛點難點,又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產教科融合資源與平臺,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助推產業生態建構。
成果·運用·春華秋實
一路走來,隨著產教科融合建設高水平無人機專業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在人才培養、“三教”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適應強軍與產業發展需求,育人與育才有機融合,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適應性和適配性顯著增強,專業快速發展,在校生達1300人,學生獲國家、省部級獎項80余項;畢業生成為無人機生產營運的骨干力量,在“翼龍”裝試與技術服務團隊中占比超過80%;近三年專業學生就業率超過98%。
“三教”改革方面,打造了一支行業專家領銜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其中7人入選國家教育部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8人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人入選全國“航空職業教育教學名師”,無人機教學創新團隊獲得2021年度“四川省最美教師團隊”榮譽,并獲四川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獎項4項(一等獎2項)、“1+X”優秀師資團隊,教師黨支部入選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單位。近三年承擔各級教學研究課題20余項,實施高效課堂改革,建成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省級示范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門;出版航空職業教育規劃教材2冊、新形態教材7冊,自編校本特色教材20余冊。校企共建無人機產教融合基地、綜合試驗試飛場、虛擬仿真中心等虛實結合的校內外育訓基地。
此外,專業創新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打造省級無人機創新服務平臺,完成無人機服務規范地方標準5項、IEEE1936.1無人機應用框架等國際標準3項,校企協同開發“翼龍”無人機適航體系和維修執照體系,參與制定無人機專業教學標準及國家職業標準,聚焦無人機產業“卡脖子”問題,承擔包括省級多個重大項目在內的50余項研究項目,獲授權專利150余項(發明專利15項)。專業已完成區域內十多種無人機及載荷的試飛測試服務,每年承擔無人機駕駛員及行業應用、部隊、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達3000人天。
未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專業將持續瞄準國家需求,緊跟前沿發展,深化產教科研融合,以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姿態承載社會與時代期望,為我國無人機產業釋放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