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當身邊的同學還在為工作奔波的時候,揚州大學農學院大四學生王楚鑫卻放棄多家單位的高薪聘請,一頭扎進試驗田。不久前,他牽頭開展的關于水稻穗發芽關鍵基因的研究成果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大學四年里,在課堂、在田間、在實驗室,他癡心問“稻”,用滴滴汗水催灌出粒粒飽滿。
不愛城市愛沃野的王楚鑫是揚州大學創新農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受益者。近年來,該校以多學科綜合優勢為依托,在學科交叉、路徑融通、資源整合中,著力培養具有深厚情懷、寬博知識、寬精能力、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的新型農業人才。
長期以來,農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的痛點難題。據調查,2020屆本科畢業生中,農學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高達 31%。
“為何農業留不住人?”在揚州大學農學院院長嚴長杰看來,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給社會留下了農業是“辛苦落后”代名詞的刻板印象。此外,高校農業教育長期聚焦專業技能傳授,忽視了要從價值根本上對學生開展農業、農村、農民親近教育。
農田是農業教育的天然課堂。不久前,該校教授徐辰武帶領學生走進揚州市邗江區的農田,大家戴著斗笠,一邊協助開展農耕,一邊學習統計學專業知識。從眼前的“沃野千里”談到“大國三農”,課堂通過視頻直播,吸引300余名學生“蹭課觀摩”,一起展望農業的“詩和遠方”。
“只有將農情國情與專業知識的講授結合起來,講清、講明、講透,學生們才能明晰中國農業發展大勢,明了鄉村振興建設重任,明白新時代農林青年的時代使命。”徐辰武這樣理解“專業思政”。
為了更好地培養農業領域的棟梁之材,揚州大學農學院全面實施 “四全程四提升”人才培養模式構創與實踐,創新全程化的專業思政教育體系,挖掘專業教育中的德育元素,配合教師隊伍的全面建設,形成教、學、研螺旋上升的質量互促提升體系,大力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該院先后推出“田野課堂”“農場主體驗課”等系列專業特色思政課堂,把農情作為最生動的素材,把耕讀作為最真實的教案。
厚重的情懷離不開廣博的知識支撐。該院從實踐與科創雙線發力,一方面創新構建 “勞動實踐、社會實踐、實訓實踐、創新實踐、生產實踐”遞進式5個實踐體系,提升學生立地實踐素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團隊、進項目、進實驗室,打造“遴選—培育—競賽—孵化”一體的雙創指導“耘創空間”,全面鍛造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時代在進步、行業在發展,農科人才的培養也需要改革創新。”嚴長杰介紹說,早在2014年,揚州大學就面向全體本科生實行導師制,1名導師帶2-3名本科生,負責全程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實踐。2021年起,農學院在原有導師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正式啟動四年一貫全程導師制。學院為每一名本科新生分別配備一名專屬導師,為專業學習、實踐實訓、創新創業等提供全程化指導,引導和幫助學生堅定專業信心、培育三農情懷、增強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不能局限于校內,還要“走出去”。自2010年起,該院先后與張家港市、常熟市開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聯合培養工作,采用“訂單式”校地聯合方式,為兩地定向培養400多名復合應用型人才。“村來村去”型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得到當地政府和畢業生一致好評,開創了全國校地聯合開展農村基層實用人才本科學歷教育的先河。
王敦亮是揚大農學院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實踐團長。近年來,他帶領著黨員博士生們走進揚州周邊10多個縣,開展服務“三農”實踐活動,把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新一輪疫情發生以來,實踐團創建“戰疫農技微課堂”,為農民提供線上春耕生產指導,累計發布近20期“戰疫農技微課堂”,為農耕生產注入高校“云智慧”,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中展現出青年學生的擔當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