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要進一步融入全球化趨勢并適應未來發展,就必須加強未來一代的全球勝任力。日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召開了2022年全球勝任力論壇,并發布基于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的最新研究報告《大局思維:為互聯的世界培養“全人”的原則與實踐》,圍繞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渠道、學習方式、教學模式、培養質量、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提出了觀點和看法。該研究報告將全球勝任力定義為知識、價值觀、態度、技能的統一,具體包括審視具有本地、全球和文化意義的問題,理解并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參與開放、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動,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等方面的能力。而具備這種全球勝任力的人,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就應該是能夠應對未來互聯世界挑戰的“全人”。
近年來,我國一些高校探索建設了全球勝任力研究院、國際勝任力培養專業委員會等研究機構,探索推出了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計劃等培養機制,從各個層面開展了“全人”培養的實踐活動。但是“全人”培養成效、質量并不盡如人意,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在于相關培養工作均建立在根深蒂固的學習方式與培養信念之上。能力的培養要注重專業知識與工藝技術的靈活互動和動態結合,研究報告認為全球勝任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關于在青年一代的頭腦中積累信息,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能夠在一系列新穎的、通常是定義不明確的情況下思考和應用信息。這里的核心在于青年一代審查和理解理論、技能以及價值觀,采取明智的觀點,溝通和建立關系,并將其應用于審查全球問題,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動,也就是要轉變傳統的知識獲取或掌握的學習觀。
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全人”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工作質量、學習方式、模式改革以及師資隊伍等幾個方面加以認識,培養青年提升全球勝任力的內在動機及其能力。
第一,在工作質量上,追求提供機會公平、項目普惠的學校學習。研究報告顯示,被測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個模塊上的得分與全球勝任力的分數呈正相關,同時76%的被測學生表示在學校學習了不同的文化,這里的教學實踐尤其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學校作為多元文化、家庭傳統交匯的學習場所,可以提升各項知識認知能力并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探索復雜的全球問題。特別是對于社會經濟和教育上弱勢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缺乏機會在家里廣泛討論問題,必須在學校中建立起公平獲得高質量學習的機會、渠道和載體。所以,學校應該建立多種方式,比如多學科討論新聞熱點,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與世界接觸,找到解決方案解決現實問題,并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現在是世界的積極成員。
第二,在學習方式上,推動高質量的“全人”培養要注重應用全面性學習、相關性學習、深度學習、社會化學習、轉型學習和在真實世界中學習等6種學習方式。應該開放更多公平的學習與實踐機會,努力樹立典型,引導學生探索參與負責任的行動。在當下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參與未來仍然可能具有相關性的重要問題的機會,深入研究世界所呈現的復雜性和矛盾,發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情感表達、協作和道德價值觀的能力,找到公平和文化敏感的解決方案。促使教師和學生對單一學科和跨學科的學科理解進行反思,引導他們成為全球性的、具備跨文化能力的人,將學習所得主動融入自己的世界觀之中、融入自我與世界的相處之道中。認識到學科的底層邏輯,學會運用不同學科視角考察一個特定問題從而獲得更多新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通過對真實世界中的行動的反思,使學生能夠適應并利用他們新興的學科專業知識來處理真實的問題,區分本質和噪音,建立和反思質量標準,讓學習真實發生。
第三,在模式改革上,要基于“全人”培養質量進行面、線、點的模式解構和重構,提升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可行性和連續性。“全人”培養關注知識結構上的跨學科、認知層面上的全球化,這些宏觀面上的質量要求構建起多維交錯的模式框架,由面開始厘清把握教學課程、培養課程與日常教學環節所構成的主陣地、主渠道與主戰場,確保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工作既能依托獨立學習項目又可以融入日常教學環節。在此基礎上,從線導入明確課程的構成線條,梳理清晰課程鏈的邏輯,及其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學科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確保培養內容的課程完整、學科完整、版圖完整。最后以點深入,即把握知識點上的深入,關注鏈條交錯帶來的多學科、跨學科認識等關鍵節點的作用和難度,集中資源做好點上的突破,實現面面俱到、縱橫交錯、集中突破的“全人”培養模式改革。
第四,在師資隊伍上,要建設既理性得體、又感性共情的跨學科師資隊伍,保證知識傳輸既有理性的學科知識、又有感性的人生體驗。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培養對于師資的要求由原來的教知識的能力向教世界的能力轉變、由單向輸出向雙向共情轉變、由單一學科視野向多學科和跨學科視野轉變,也需要把講道理和講故事相融合,把引導學生成長與自己共同成長相融合,把個性化和復雜性相融合,確保自身亦能夠勝任全球勝任力培養的相關工作。同時,如研究報告中指出的一樣,參與“全人”培養工作的教師要高度關注了解學生,選擇得當的教學方法,具備跨學科甚至超越學科的視角思考教學、認識世界與反思自我等專業素養。當然,也不必畏懼這種由培養內容和質量轉變帶來的對師資要求的提升,而是更應該關注自己在教學團隊中的個性作用和互補耦合作用,突出對自己合理批判的再發展期待。
(作者系麗水學院教育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7日第2版
標簽: 著眼未來培養全球勝任力人才 meta n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