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媽媽:我家13歲的女兒喜歡買盲盒,開始是一個一個的買,后來是兩個兩個的買,現在是一套一套的買。
小B媽媽:我家娃也是,寧愿不吃冰激凌也要買盲盒,我寧愿帶他繞道走,不看到就不會想著要買了。
據相關報道顯示,中小學生每年花在買盲盒的錢動輒上千元,而文具盲盒和卡片盲盒最受到中小學生群體的追捧。
1
孩子大手筆買盲盒背后的潛在心理
初中生小藍將平時的零花錢攢下來買動漫卡片盲盒,一年花了約3000元。
小學生為抽到隱藏款連續購買裝有24支筆的套裝20套,花費2000余元。
孩子購買盲盒上癮的行為引起不少家長的擔憂:
對此專家分析:買盲盒是一種“文化消費”,每一種盲盒上都有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每次都有驚喜,還有隱藏款。
孩子們喜歡盲盒,一方面是喜歡這種驚喜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交的需要,大家一起交流討論,享受被大家圍觀、關注的感覺。
2
專家支招:引導孩子理性購買盲盒
1. 在開盲盒體驗和按需購買之間做好平衡:
商家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和隨意性所帶來的期待心理進行營銷,這符合商業邏輯,但很容易違背教育倫理。教育需要培養孩子的理性能力,即按需購買,需要什么文具就購買什么,讓孩子學會判斷,學會自控。在滿足孩子開盲盒的體驗與按需購買上進行平衡,可以引導孩子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和消費計劃購買玩具盲盒進行游戲體驗,而對文具的購買還是采取按需購買的原則。——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殷飛
2. 降低給孩子買盲盒的頻次,減少及時反饋的快感:
一般來說,十幾塊錢的盲盒文具家長都會給孩子買,但是當孩子買得停不下來,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家長可以采取逐漸降低購買頻次的方法,減少孩子得到那種及時反饋的快感,慢慢地孩子的興趣就淡了。——金陵中學心理老師王誠俊
3. 跟孩子算算賬是個不錯的選擇:
文具盲盒等類似產品容易誘導學生產生賭博心態,對于孩子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另外,如果盲盒開出來的文具不是自己想要的,也容易造成學習用具的積壓。針對這種情況,跟孩子算算賬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給孩子出幾道題,比較一下買一支自己真正需要的筆的價錢,以及盲盒抽出自己想要的筆的價錢,通過計算引導學生做出理性科學的選擇。——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宋少衛
4. 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誘惑,從而抵制誘惑:
除了迷戀文具盲盒,不少孩子對其他類型的盲盒也有濃厚興趣。在開學第一課談到“抵制誘惑”的話題時,不少孩子也提到自己忍不住買盲盒的問題。她認為,作為老師,要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誘惑,從而抵制誘惑。“比如用自我對話法,讓接受誘惑的我和拒絕誘惑的我進行對話,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引導孩子進行思辯,做出理性選擇。”——京源學校小學部心理老師袁榕蔓
3
購買盲盒時,要注意這些問題!
1. 要強化風險意識。消費者充分認識到盲盒、文具盲盒的不確定性本質,認清并防范商家過度營銷的套路,理性消費、量力而行。
2. 要加強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教育,主動揭示文具盲盒的營銷特點和規律,將相應風險講明白、講透徹、講到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摒棄投機心理,避免過分沉迷,防止盲目跟風、攀比消費。
3.要慎重選擇購買。消費者選購盲盒時,應注意查看適用年齡、警示說明等信息,不要購買無檢驗合格證明、無中文標簽標明產品名稱、生產廠名、廠址的產品。
4.要注意索要并留存購物票據、經營者廣告宣傳等證明材料,作為事后維權的憑證。
5.對于具有特殊部件的盲盒內置產品,如果含有小零件、小球等,外包裝上應標注警示用語。家長要提前查看外包裝并告知兒童,避免發生兒童在使用中意外吞咽、窒息等情況。
6.在使用盲盒中的產品前,家長要仔細檢查產品是否清潔干凈、是否有銳利邊緣、尖端、突出物、剛性材料上的圓孔等易對兒童造成傷害的部件,及時進行防范。
7.家長應注意防止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誤舔盲盒中的玩具,且養成玩耍后及時清洗盲盒中的產品,并潔凈雙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