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大力推的“主題引領的雙微機制” 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2022-03-29 10:54:39 來源:中國教育報
1
聽新聞

“我曾非常苦惱于如何讓專業能力更上一層樓。教師培訓的內容很好,但不知道該如何去落地。”華南師范大學力推的“主題引領的雙微機制”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簡稱雙微機制),讓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英語教師羅艷文煥發了教學生涯“又一春”。她和微團隊成員共同打造核心基礎思維課堂,讓課堂缺乏活力等難題迎刃而解,自己也成長為市級課題主持人。

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導機制,長期以來,參訓教師難以將培訓所學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自2012年起,華南師大直面“有心動、難行動”等痛點,以主題引領、微任務、微團隊作為重要抓手,聚焦教師培訓成果轉化的路徑、方向、動力等要點,引導教師在知行合一中實現校本發展。

學用脫節難題亟待破解

參與教師培訓時,廣州市天河區靈秀小學教師陳若欣學到了深度學等教學理念,聽的時候覺得很有啟發,但到教學實踐時,不知道具體怎么落地。

培訓時激動,回學校難動,培訓成效大減。“部分教師培訓內容偏重理論思辨和理念建構,缺乏實操強的教改行動指引,這與參訓教師實際教學所遇難題、所需指導有脫節。”華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部常務副部長王紅帶隊調研發現,不同學校、區域的教學工作差異較大,而很多教師培訓更側重共規律、教育理論,缺少結合學校校本發展的個化指引。很多一線教師單靠自身力量,難以將培訓中所學的理論與理念,轉換為校本化的實踐路徑。

學校教改項目本應成為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載體,但部分學校推行教改時,未能適應教師發展需求,將其轉化為細小、具體任務。不少教師認為教改項目難度大、耗時長、風險高,不愿、不敢、不能去承擔。零散的教師教研也沒能聚合成學校發展合力。

“只有構建合理的教師發展機制,并植根于日常教學實踐,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師培訓的精準、實效。”王紅介紹說,華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部專門組建雙微機制課題組(簡稱課題組),攻克教師培訓“學用脫節”難題。

微任務讓微團隊成長成才

很多學生在學數字編碼知識時,感覺枯燥難懂。陳若欣加入學校微團隊后,把“輸出任務設計”作為個人微任務。她引導學生通過應用數字編碼知識,編制個人學號,開展深度學。陳若欣快速成長為學校三年級數學備課組長。

“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更精細的任務驅動。課題組指導實驗學校以‘輸出為本’教學范式為主題,將大目標分解為連續遞進的小目標,再轉化為與日常教學實踐息息相關的微任務。”王紅介紹說,課題組通過分解任務,讓實驗校學員逐級完成具體可見的分項目標,有效降低教改任務的難度、風險、阻力。

為高效完成微任務,在課題組指導下,實驗學校組建多個10人以內、功能不同的微團隊。華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部副研究員童宏保介紹說,小規模、高效能、異質化是微團隊組建要點。成員如少于4人,就難以形成分工協作的團隊;但團隊超過10人,往往會出現推諉等情況。

課題組還組建專家微團隊,深入實驗學校聽課和評課等,全面診斷、測評微團隊每位成員能力發展水,指導微團隊制定團隊和個體專業發展目標、路徑等,促進微團隊成員自我造血、內驅發展。受益于此,天河區華陽小學原副校長陳麗霞作為微團隊成員,綜合能力快速提升,成功申報省級重點課題,成長為天河區僑樂小學校長。

200多所實驗學校帶動薄弱學校“共同富裕”

創辦僅6年,湖南長沙高新區東方紅小學教師就以黑馬之姿,多次在國家、省等教學競賽中載譽而歸。主題引領的雙微機制助推學校教師專業能力迅速成長。在雙微機制的助力下,東方紅小學等實驗學校教師實現專業水、辦學質量的雙軌提升。很多實驗學校崛起為區域教改的“領頭羊”,帶動薄弱學校共奔“共同富裕路”。

長沙高新區安小學是所鄉村學校,教師均年齡50多歲,缺乏活力。在東方紅小學帶動下,安小學用雙微機制破解教師發展難題。微團隊通過比學趕超,使教師開展分組教學等課改的積極、創造大大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學生外流現象逐漸消除。

“雙微機制幫學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機制,引導教師們在解決現實教學問題時,明確自身知識技能長短處,針對揚長補短,邊學邊探索輸出為本的課堂。”王紅將教改項目視為教師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導航儀”和“強引擎”。廣東省順德樂從中學借助《基于高校協同下培育高中卓越教師微團隊的研究》等兩個省級重點課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提升。

雙微機制教改成果現已覆蓋廣東省、廣州市“百千萬工程”名校長、名師所在學校,分別在7個省份的教育部領航名校長基地,以及9個省份的名師基地開花結果,共在廣東、廣西、貴州等10多個省份200余所學校推廣應用,并影響輻射100多所學校,惠及2萬多名教師。監測結果顯示,雙微機制對實驗學校、區域的教師整體發展卓有成效。

標簽: 華南師范大學 雙微機制 數字編碼 教師培訓

責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