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適應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要求,上海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從“分層發展”走向“分類發展”。所謂的分層發展,就是指高中教育多年以來實行的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示范校與非示范校的政策導向。而分類發展,則是力圖突破原有高中教育格局,從育人理念、治理體系、課程特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對學校進行重新劃分。力圖從過去全國上下一刀切的高中教育模式突圍出來,按照“為誰育人、怎樣育人”來重新劃分高中學校類型。這標志著高中學校評價標準的根本變化,為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鋪平道路。
從我國高中教育發展階段來看,高中普及化階段已經來臨,要求普通高中改變傳統精英式與選拔式教育模式,要以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和更加注重終身學習的思想,服務于滿足高中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成人成才。高中新課標正是按照“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的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制定。把握時代發展、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對高中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這次教育轉型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高中階段教育是連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重要時期。高中教育處于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過渡階段,承擔承前啟后的教育任務。但長期以來,高中教育的這桿“天平”明顯向義務教育傾斜,使得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義務教育的延續,缺乏與高等教育的有效溝通。高中教育作為大學預備教育的課程銜接功能明顯沒有發揮出來,導致人才培養不連續,很難培養出具有專業態度、專業情感和專業精神的優秀人才。
早在2010年,我國就提出要將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作為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之一,特別強調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并從辦學體制、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學校特色等辦出特色。面向新時代,高中教育轉型已經成為歷史必然,也早已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實驗中初見端倪。高中教育發生了從應試到全面育人、從升學到生涯規劃、從分層到多元發展等根本轉變。比如北京市的高中多樣化發展方案,就力圖圍繞學校課程建設,要求從體制機制創新、一體化培養、協同培養、特色培育、新型綜合高中和國際化教育等對高中學校進行重新劃分。鼓勵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為學校育人目標服務的特色課程群,以課程為核心實現多樣化特色發展。
要深刻理解這次高中教育轉型,就要兼顧高中教育基礎性和預備性的雙重特征,要在二者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讓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更加緊密。我國高中教育實施的是三年學制,課程結構基本上遵從語數外、理化生、史地政、音體美等基礎教育學科課程結構設計,缺乏大學學科專業課程的影子,并且全國“一盤棋”,無論是示范高中、縣級高中、城鎮高中、農村高中等皆如此,導致學校缺乏特色,應試升學的教育傾向明顯。
這次轉型標志著高中教育已經從規模擴張、效益優先,走向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發展新階段。全國許多地區把學校分成若干特色學校類型,比如美育特色高中、體育特色高中、科技特色高中、人文特色高中等,在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方面邁出可喜的第一步,也將引發高中育人模式的根本變革。比如,上海市要求各校圍繞特色課程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創新實驗室、微實驗室、數字化學習空間、圖文中心、公共開放空間等個性化學習空間建設,以情境模擬、操作體驗、合作探究、實踐創新等方式,持續驅動高中教育教學改革。開設豐富多樣的特色課程,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提供更多選擇性,營造新型的高中教育新生態。
為了適應這次轉型,高中教育需要表現出更多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主動與大學教育更加緊密銜接。借力高等院校教育課程資源,實現學校的課程建設,滿足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并為學生的生涯規劃提供體驗和實踐平臺。同時,針對學生發展的差異,整合校內資源,充分利用社區、社會公共資源,注重學科教室、實踐基地等課程資源建設,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實踐性、針對性和適應性,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3日第2版
標簽: 分類發展邁出高中轉型關鍵一步 meta name=